Quantcast
Channel: Exploring the World
Viewing all 75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裂:香港2013年代表字

$
0
0

张铁志

如果要找一个汉字代表2013年的香港,很难找到任何一个正面的字。“怨”、“怒”、“闷”,成为人们最先想到的字。

而“裂”可能是更准确──不论是大陆香港矛盾、贫富差距、官方与民间的巨大分裂,甚至民间内部日益严重的分歧与撕裂,都让香港出现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强烈的敌我意识,与公共领域的碎片化。

首先,梁振英先生自去年7月担任香港特首以来,开始爆发一连串的政治危机:先是他个人住宅的房屋僭建问题;然后是发展局长麦齐光上任十二天,就爆出 二十多年前涉嫌骗取公务员租金津贴,黯然离职;随后上任的新局长陈茂波又被举报在新界东北发展计划中有利益冲突。2013年5月,曾任梁振英竞选办公室主 席、时任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市区重建局董事会主席、也是香港商品交易所大股东的张震远承认于2010年向前金融界立法会议员詹培忠借贷800万元,辞去 所有公职。

这些政治危机与丑闻已经让港人对政治严重不信任。2013年4月,香港审计署揭发前任廉政公署专员汤显明在任期内以绕过申领酬酢开支规管指引,宴请 内地检察机关官员代表,震撼香港社会。原本港人自豪于香港的法治,尤其是廉政公署的廉洁与反贪,但当廉政公署都在法治与廉洁问题上有了污点,可以说严重打 击港人对香港政治制度的信任。

10月,香港政府公布免费电视发牌,筹备最积极的香港电视落选,政府只说“一篮子原因”,到此时,民间对政府以及香港的政治制度已经非常不信任。依 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11月所做的调查,特首梁振英的民意支持度是40.6% ,是其上任以来最低。 市民对特区政府的整体满意程度方面为21%满意,52%不满 。 港人对香港前途和一国两制的信心净值(即信任率减不信任率)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在12月公布的数字是两找均同步下跌至正7点水平,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净值 更是2003年6月SARS后新低。

其次,所谓的“大陆香港矛盾”也愈演愈烈。这一年,香港人普遍感受到在生活上与资源上,受到大陆的影响:从年初的抢购奶粉,到下半年的跨境学童问题 让香港父母担心小孩无法进入幼稚园;从对自由行大陆客的负面感受到对大陆来的新移民的负面印象。12月初,最高法院判决申请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需居港七年的 规定系违反《基本法》,更触动了香港人的神经,再次燃起谁是香港人的辩论。

矛盾不只导致港人与大陆人间的对立,也导致香港的“本土”或者泛民阵营之间出现分裂:亦即“激进”本土派崛起,不但严厉批评来港大陆人,也激烈攻击相对温和的本土派或民主派,网络上不乏各种人身攻击与粗俗语言。

第三,今年4月国际货运码头工人罢工,占领中环长江中心,是香港近年少见的阶级抗争行动。9月底,香港政府公布官方贫穷线,以住户平均月收入中位数 的一半划线,一人户以月入3600元为贫穷界线。在政府政策介入前,2012年香港的贫穷住户为54.1万户,涉及131.2万人,贫穷率19.6%。

(资料图:2013年4月,香港葵涌货柜码头工人连日罢工。图为数百名工人在罢工地点搭建的帐篷里休息。Kin Cheung / 东方IC供图)

香港一直是已开发经济体中贫富不均最严重的地区,而近年楼价飙涨,地产霸权成为人人上口的修辞,有钱没钱,有房没房,山上山下成为香港深深的分裂线。

总的来说,这诸种分裂让香港的社会信任度低落,民间对政府信任度低落,而不同力场者之前的敌我意识越来越浓厚,不论是香港人看大陆人,民间与政府, 乃至民间内部,甚至暴力相向──例如所谓“爱港力量”等支持政府团体经常以肢体冲撞或激烈语言在民主派举办的论坛或活动制造冲突。

2003年以来,香港正逐渐建构一个“政治共同体”(political community)──一个试图决定自我命运的政治主体,而这个建构过程无可避免涉及到,谁是这个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体的规范准则为何?这个共同体和他 者──在现实脉络下,这个他者即北京决策者,也是中国大陆那个政治社群──的关系为何?共同体成员享有的权利为何?

这个建构过程需要的是公共理性的对话以及细腻的讨论,但在香港这个建构过程,却是日益激烈的分裂。担忧分裂,并不代表要寻求盲目的“和谐”。因为民 主,或者作为民主前提的政治共同体,并不需要成员之间的“一致”,但却需要成员享有基本与共识,需要成员对彼此的基本信任,但这些在香港却逐渐瓦解中。

要减低这些分裂不是伪装这些歧异不存在,而是掌握权力和资源者──不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不能是垄断者,而必须在制度上让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有被分 享的机会和可能。尤其对政治掌权者,因为掌握的是公共资源且必须对民众负责,更应该让决策更透明、更负责,更让民众可以参与,如此才能维持体制的正当性, 建立民众对体制的信任。

说的更明白点,这不只是指特区政府对香港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中央政府之于香港社会。如今的大陆香港矛盾表现在香港人对某些内地民众的不满,但背后 更深层的因素其实是对香港前景、对于香港认同的不确定性与焦虑感。当北京对香港的决策影响力日深,但是缺乏透明性、问责性和公民参与,那么这些决策必然很 难享有正当性,只是更强化香港社会对于内地,对基本制度的不信任,认为决策者和他们所追求的“香港梦”是断裂的。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当然就是未来决定香港这 个政治共同体命运的政改或普选规则。

当香港民众相信他们有能力影响政府、要求政府更负责,当企业界相信政治经济的制定规则更透明、更具有可预测性,当经济上的弱势群体相信他们有机会透 过制度改变政治经济资源的分配规则,当香港人相信他们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可以决定他们的集体公共事务,选择他们认为可以好好治理香港的领导人,那么,这些 “裂”就可以被更好放在公共领域中被面对、讨论,并且解决。



别指望遇上不爱高房价的地方官

$
0
0

author: 曹林

高房价似乎人人喊打,那主政地方的官员如何看待呢?当合肥市委书记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的回答好像很体贴民生,说到公众心坎里去了,他说:“等房价 涨到一平方米两万元时,城市发展的活力就没有了,是有害的。”因为高房价可能会成为人才进入合肥的障碍,他表示,绝不希望也绝不能让合肥的房价涨到每平方 米2万元。

听完这番表白,你千万别急着感动,据当地媒体报道,合肥去年12月平均房价7124元。一个平均房价7124元地城市,领导说“绝不希望也绝不能让 房价涨到每平2万元”,你会觉得书记真在拒绝高房价吗?每平7124元到2万元,还有很大的飙升空间。潜台词也许是,要想把房价弄到2万一平,还任重道 远。好不容易听到一个地方的主政官员对高房价说“不”,没想到人家的意思真不是你想的那般。很多网友都调侃说:“北京市接着表态,拼死也要把首都房价控制 在每平米80万元以内。”

别指望遇上一个不爱高房价的书记和市长,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数据最无法掩饰地方官对高房价的爱,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11月数据, 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3个月同比涨幅在20%以上;厦门、南京、西安、武汉等2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10%。为了稳住房价, 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曾出台了新一轮调控政策,二线城市大多重申了限购举措,但实际影响微乎其微。那么大的调控力度,依然遏制不住房价飙升,说地方官不爱高 房价,没人相信。

前段时间到南方一座城市调研,与当地官员谈到房价问题时,那位官员很是不满,抱怨说:“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民众平均收入比省城高,环境也比省城 好,但就是房价比省城差一大截。”言语间对省城的高房价充满羡慕忌妒恨。不过,我与当地老百姓交流时,老百姓还是嫌本地房价太高,凭自己的收入买不起。这 是不少地方的现实,谈到幸福感时,老百姓觉得房价降一点,自己的幸福感就提升一点;而一些官员则相反,他们的幸福感建立在房价高一点点上。官民的利益疏离 感,从对高房价的态度可见一斑。

十年前到一座县城,当时那个县城还比较落后,与县领导交流时,那个憨厚的中年男子兴奋地伸出手比划:“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将县城的房价从过去每米500元,弄到了如今800多元。”显然,他是把“任内房价攀升”当成最让自己自豪的政绩。

如今这种思维已愈演愈烈,所在城市如果房价低一些,市长在外地市长面前都会觉得很没面子。大都市的房价都很高,一些官员不顾要成为大都市的其他硬件 设施、软件要求,先大拆大建炒地皮把房价弄高起来。不管“里子”有没有成为大都市,起码“面子”上的房价已经有了大都市范儿了,可老百姓都抱怨:“没大都 市的命,却染了一身大都市的病。”

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下,地方的主政官员似乎没有理由不爱高房价。虽然不少官员都体贴民生,都高调坦陈“靠自己的收入根本买不起房”。但问题有二:

其一,他们那样的位置多不必自己去买房,能够享受到福利分房,或者有低廉的单位自建房,无须承受高房价之痛;其二,高房价是一种莫大的政绩,媒体常 报道一些城市“富可敌省”,一些省份“富可敌国”,钱从哪里来?很多都来自卖地,这一任官员把后面几任官员的地都卖光了。不少城市都将房地产业当成了支柱 产业,产业都靠高房价拉动。

调控之下房价依然在飙升,媒体和专家称要对未完成调控目标的城市之主政者进行问责。既有制度安排“逼”着地方官追逐高房价,谁来问责,如何问责,问谁的责?寄望书记市长们降房价,永远是一个无解的题。


养老金“并轨”:不能“局部和国际接轨”

$
0
0

陶短房

中国公务员养老金和普通劳动者养老金间的“双轨制”,一直是争议激烈的热门、敏感话题,有意见认为,公务员养老金标准高于普通劳动者是“国际惯例”,在这点上中国本就和国际接轨,“并轨”改革应该慎重。
应该承认,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公务员养老金标准的确高于普通劳动者。不实行福利养老制度的美国,养老金是分为社会保障养老、雇主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金三个 层次,其中雇主养老系公、私雇主缴纳费用后产生,公务员在这一方面得天独厚,从而拉开与普通劳动者间的养老金收入距离;实行福利养老制度的大多数发达国 家、地区,公务员则享有诸如“强积金”、公务员特别养老金或公务员社保豁免等特别优惠,在养老方面较普通劳动者有许多优势。
但既然是“与国际接轨”,就不能只选有利于公务员的部分“接轨”,而将制约公务员特权的“轨”视若无睹。
首先必须看到,不论福利国家、非福利国家,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的养老金标准,制度较完善的国家,都只是“小康”和“丰厚”的差距,且养老金都系几部分构 成,基本部分是“单轨”,公务员只是享有一些附加的优惠。而在中国,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间的养老金在有与无、厚与薄、便与不便等方面差距要悬殊得多,且前 者享受的是彻头彻尾的“另一条轨道”养老体系,其不公平程度是一目了然的,不能用“国际惯例”来搪塞质疑、延误改革。
其次,各国公务员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趋势,都是向削减公务员特权的“一元化”、“并轨化”发展,如被许多人认定“公务员养老特权最多”的德国,国会对公务员 社保费用豁免特权已提出许多整改意见,刚刚再次当选总理的默克尔也表示,将努力缩小目前养老体系中公务员、非公务员间的分配差距;在养老金体系上实行基本 养老金(国民年金)一轨制、附加养老金双轨制(公务员为更丰厚的共济年金,普通企业员工则为缴费比例高而领取比例低的厚生年金),但自2012年4月13 日《年金一元化法案》通过后,日本正着手在2018年前实现公务员和企业员工养老金缴费比例一元化,从而实现“并轨”。由此可见,“并轨”同样是“国际惯 例”,且上述国家在公务员、非公务员养老金公平方面,原本比中国做得就好得多。仅看到公务员养老福利普遍较高的“国际惯例”,强调这方面的“国际接轨”, 而看不到各国都在向养老福利公平化、一元化的“并轨”方向努力这一“国际惯例”,抵制这方面的“国际接轨”,显然是无法服众的。
更重要的是,国外公务员在养老等福利上的稳定、丰厚,是和其它层面较普通职业更严格的制约相挂钩的,且这种制约透明、公开,公众一目了然。如加拿 大,1960年即出台《政府官员行为准则》,1973年通过《政府官员利益冲突章程》,2006年正式升格为《政府官员利益冲突法》,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规 则、法律,为官员、公务员的“公权力”和“私权力”划下清晰的条条框框,何为合法,何为违规,当事人清清楚楚,审查者、媒体和公众也一望可知。在这些制度 下,官员、公务员必须遵守严格的利益回避、财产申报,离职再就业和亲属关联利益回避等法律、条例,并受到独立机构的制度性监督、审计(如加拿大就由直属国 会、不受政府制约的“利益冲突和道德专员”所属“利益与伦理冲突办公室”负责)。中国社会对“双轨制”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官员、公务员特权、权力寻 租、利益关联,以及这一切的不公开、不透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回避在这些方面和“国际惯例”的“接轨”,仅谈公务员养老待遇的“国际接轨”,又何以服 众?
一言以蔽之,养老金“并轨”如何搞,当然可以争论,但不能无限期争论下去;拿“国际接轨”、“国际惯例”说事,为公务员养老金高福利辩护,也并非不可以,但要和“国际接轨”就全面地去接,回避责任、制约的“局部接轨”,只能引发更多的社会不满。


So You Want Higher Rates?

$
0
0

Some simple bond math: rising rates means lower prices. Holders of rate products, once they anticipate that future prices will fall, sell today to minimize losses. So the question: when the selling of the world’s debt begins (and accelerates), especially with everyone urged by central bankers to shun bonds and go for “undervalued” stocks, who buys? We ask because, as the chart below shows, there is quite a bit to sell…

global bond market


How Many Americans Applied For 36 Ice Cream Maker Jobs?

$
0
0

by Tyler Durden

Of all the case studies in our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Harvard than to get a job at X” series (flight attendants, Goldman summer interns, McDonalds, etc), this one may be our favorite because it captures at its core, just how “strong” the US economic “recovery” truly is for all those who don’t have a spare million or two in financial assets to throw at the levitating, centrally-planned markets. As the WaPo reports, when a Maryland ice cream plant, shut down in 2011 and subsequnetly was brought back to life when a Co-op of dairy farmers purchased it in the summer of 2013 to process milk and icream, sent out “jobs wanted” notices to fill some three dozen open job positions, it got a surprise: 1,600 applicants (and counting) “a deluge” – 44 applicants for every position – or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difficult than getting into Harvard to get a simple job… To make ice cream!

But that’s not the punchline. The punchline: the name of the ice cream plant? “Good Humor.”

Indeed, how can one possibly doubt that the US recovery is in full swing after reading the following:

Many applicants are desperate former employees still without work in a county with 7.3 percent unemployment and in an economy where manufacturing job openings now require more specialized abilities than the lower-skilled positions that have gone overseas or, in the case of Unilever, to Tennessee and Missouri, where labor and operating costs are cheaper.

Wall Street is booming, the Federal Reserve is paring back its stimulus, there are bidding wars for houses again, but for blue-collar workers in places like Hagerstown the economic recovery has yet to materialize, and many around town worry that it won’t. Laid-off workers are living week-to-week on unemployment. They’re working temp jobs and trying to reeducate themselves. They are trying to save their houses from foreclosure.

“You’d think that after 20-some-years working someplace at least somebody would think you are a good person, that you’d show up on time every day, and that would be worth something,” said Luther Brooks, a 50-year-old single father of four who lost his $40,000-a-year pasteurization job at the ice cream plant. “But I can’t get nothing. I’ve tried.”

For some it was a moment of hope, quickly turning to despair:

One worker who went through the job training program was starting over after 28 years at the plant as a mechanic. He met his wife on the job. He had been working third shift — the graveyard shift — at the plant for years, and it was taking its toll.

When the plant closed, “I wasn’t really depressed,” he said. “I was ready for a change.”

He got a truck driver’s license, but he wound up taking a job working on a dairy farm. There weren’t many other options. He was earning $26 an hour making ice cream. He’s making $13 an hour now. His wife is studying to be a nurse.

“We have no benefits at all,” he said. “We’re going to look into the Obamacare thing if we can ever get online to do it.”

And then you will have to pay for it too, but that’s a bridge the welfare state will cross when it comes to it.

The comments from the job seekers, some successful, are as expected priceless:

“I’ve been hounded on Facebook,” said the 60-year-old mechanic who had been working in lawn care before he got hired back. He has told the job seekers, “Put in a résumé; put in an application.”

“I’d even take a hand-packing job just to start,” he said, meaning a job stuffing boxes with ice cream. “I didn’t even get a call.”

“Workers need to be a step above what their fathers and grandfathers were capable of doing,” Fuchs said. “The manufacturing employees of today need to be cross-skilled. They need to know how to do a lot. It’s not just monitoring a machine and pushing a button when you’re supposed to.”

Well what about two buttons, namely CTRL and P?

http://www.zerohedge.com/news/2014-01-07/tuesday-trivia-how-many-americans-applied-36-ice-cream-maker-jobs


中国海军鹰击12和鹰击100新型反舰导弹曝光

$
0
0

20140106084001954

近日,十多年来传闻不断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鹰击-100远程反舰巡航 导弹首露真容。根据网络图片,大致可以推测鹰击-12导弹的几何尺寸、重量等要素。据分析,鹰击-12为空射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装备于中国海军的轰-6 轰炸机和新型歼轰-7B战斗机。据分析人士称,鹰击-12和鹰击-100的战斗部威力惊人,命中一枚就可以瘫痪或击沉1万吨级的作战舰艇。

鹰击-12

据悉,鹰击-12采用了轴对称四进气道布局,进气道呈X形布置在弹体周围,这种布局的优点是在正常飞行状态下的进气道性能较好,同时结构也比较简单,进气道以后有利于导弹的总体布局,对于飞控系统要求较低。

20130122035819665

从图中来看,YJ-12采用了四个X形布署的进气道,这样的好处就是大迎角的进气性能较好,也就是说当导弹进行较大迎角飞行的时候,仍旧会有两个进气道保 持正常进气,但是它的缺点就是进气道总压恢复受到限制,另外由于弹体开口较多,结构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加强,另外YJ-12的弹翼较小,这样作的可能是减 少导弹的飞行阻力,导弹的速度越快,弹身对于升力的贡献越大,但是总体来讲,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升阻比普遍不高,一般在亚音速导弹的五分之一左右。(图片为 网上公布的中国鹰击-12反舰导弹图片)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冲压发动机属于亚燃 冲压发动机,就是超音速气流需要减速后才能进入燃烧室,这个过程中由于气动生热,所以亚燃冲压发动机的速度受到限制,一般在6马赫以下,考虑到油耗及工程 运用,所以现在的冲压发动机的工作速度一般在2马赫和4马赫之间,至于更快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是各国努力研制的重点,但是还没有大的空破,国此YJ-12的 速度很难超过4马赫,笔者认为大致在2-3马赫。
从整体上来看,YJ-12似乎象一枚缩小的3M80反舰导弹,这应该不是意外,我国海军已经 使用3M89反舰导弹有一段时间了,另外我国已经引进生产了KH-31P导弹,后者也是这个布局,对这个布局的导弹十分熟悉,更重要的是这个布局轴对称, 比较适合整合到垂直发射系统当中去,至于我国为什么没有采用3M55反舰导弹的弹头进气布局,笔者觉得这种布局虽然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弹头进气激锥较小, 限制了末制导雷达的大小,尤其是天线孔径,降低了它的探测能力,另外就是大迎角较低,限制导弹的机动性能。

一些分析家称,大致推测鹰击-12长度在6米左右,直径0.55米至0.6米,尺寸比俄制3M55和3M80要小很多,因此发射重量可能也要少一点,考 虑到超音速反舰导弹抛弃助推器时的质量和末段质量之比较大,所以它的发射重量可能仍然相对较大,估计在2000-2500公斤左右。(图片为网上公布的中 国鹰击-12反舰导弹图片)

   从图片上来看,没有看到助推火箭,显现它应该是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所谓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就是助推火箭与冲压发动机融为一体,助推火箭燃料完毕后的壳体作 为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从而降低了导弹的体积和重量,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整体式冲压发动机,包括液体和固体和固液等多种,根据鹰击-12的用途 来看,笔者认为是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这是因为是液体燃料的理论空气量大、能量高,另外推力可调节,多适用于飞行包络(高度和速度)较宽和射 程较远的用途,对于反舰导弹来说,考虑到它的射程、飞行高度等,可能还是液体冲压发动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从YJ-12的尺寸来 看,笔者觉得它的低空射程应该在150公里左右,高空射程250-300公里,至于有人提到的低空400公里射程,实际上象SS-N-19这样的导弹,发 射重量高达7吨,其低空射程才在550公里左右,很难想像是YJ-12能够这到这样的指标,实际上对于现代反舰作战来说,饱和攻击仍旧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向目标发射更多的导弹,在这方面亚音速导弹更大的优势,亚音速导弹升阻比更大、发动机油耗更低,同样射程的条件下,体积和重量更 低,因此更适合饱和攻击。超音速反舰导弹的优势在对方系统暴露时间短,速度快,动能大,尤其在岸舰作战中,依靠地形掩护,优势更加明显。

鹰击-100

20140105094620640

图片为我军轰6轰炸机携带鹰击-100反舰导弹的照片,据外国媒体称,鹰击-100是我军在长剑10巡航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空射型超远程反舰导弹,其射程估计在550至650千米之间,其射程衔接了鹰击62系列和DF-21D系列反舰弹道导弹之前的距离。

鹰击83

20140106090858786

图片为歼轰-7A携带鹰击83空射型反舰导弹。


阿土,阿豪,我的土豪同学

$
0
0

来源:万维博客      作者:徽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土豪当然也不是一天就炼成的。土豪成为热门的如今,倒是让俺想起一位大学同学,土豪宁有种乎?

初识土豪,那是大学一年级的第一次英语课。那会,土豪的土字后面还没有豪字,就叫阿土吧,大伙都刚进校门,彼此还不熟悉,也绝不会想到三十多年后,土豪 成为大热。老师点了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当那位同学读完第一句话,已经一半同学趴到桌上。山东虽然没有去过,但山东话的语调一点都不陌生,“当里个当” 的山东快板可没少听。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标准,绝对的标准,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听过的唯一一次山东英语。说山东英语的那位,就是阿土!

能成为豪的阿土,并不畏惧同学们的笑声,坚持用山东英语读完课文,在一片东倒西歪中顺便把自己介绍给了大家。成为后来豪的当初阿土,一位来自山东沂蒙老区 的同学。八十年代初期,民众普遍的物质生活不富裕,但穿着手工布鞋,铺着自织的粗布床单,挂着自织的蚊帐,同学中只有阿土一个人,十八块钱的最高助学金, 通过自己努力所得奖学金,是他大学四年的主要经济来源,我们也见证了一个贫困老区来的孩子的慢慢蜕变。

  当阿土第一次买了双皮鞋,非常高 兴在穿了一天后,放进了水盆里洗刷。当在同学的带领下,第一次去理发店,师傅问想理个什么发型,阿土觉得同学的三七开挺好,师傅照着同学的式样,在阿土硬 茬茬的头上忙半天,也没给捣拾出个三七开,着实让阿土感到有些郁闷。当然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小事,阿土算的上一个学霸,要不然每年的奖学金也不会有份。那时 最喜欢和阿土一组做实验了,阿土来自老区的农村学校,可能从来就没见过或做过什么实验,所以每次都是在阿土还没有看明白怎么回事时,我已经按着课本式样, 照葫芦挖瓢完成了实验,当我兴奋在球场上奔跑时,阿土留下,完成剩下的计算和实验报告,我再把阿土的报告抄一份,也算完成任务。阿土也喜欢踢球,但那是在 完成功课之后,这大概就是学霸和学渣的区别所在。

阿土后来读的是本校研究生,我回到了南京,渐渐地和阿土接触少了起来。当阿土再次出现 在我面前时,他已是一家高科技国企的项目负责人,为扩展项目来南京,不过那时他依然还是阿土。也就是在那家高科技企业,阿土开始自己的成豪之路。土豪们在 成为豪的过程中,原始的资本积累是关键,阿土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但阿土也完成自己的最初积累。为了与对方搞好关系,他给对方的主要人员送高档烟酒,给普 通办事人员送阿土所在城市的著名品牌产品,告诉他们这是来时背来的,其实阿土告诉我,就在当地商店里卖的。在项目结束结款时,阿土会给对方两个账号,分别 拨款,阿土直接告诉对方,一个是那家国企的,一个是他个人公司的,当然还有一些细节。就这样,企业也在当地拿到了合同,完成项目推广,阿土的个人公司的财 政也得到了建立。后来听同学们说,阿土为了拿到某省的整个系统的工程,从不会打麻将的阿土,找各式借口,和该省主管官员们玩麻将,阿土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把 他的钱送了出去,在为国企打开市场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人脉。

阿土去的该省,我们有位同学,该省某厅长的公子,也开了个公司,公司不 温不火,阿土一看,就直接对那位同学说,你也别费劲了,我把你公司买了,你帮照看公司,经济上不会亏待你。当同学们听到这个消息时,都会心地大笑。因为原 来在大学时,那位厅长公子好像也没多少打眼正瞧过来自沂蒙老区的阿土,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我出差时,也去过阿土的家,那 时阿土还在那家国企,但阿土自己也已经有两个个人公司了。阿土的夫人原本就是会计出生,所以阿土让夫人辞职,专门照看公司。去他家之前,其他同学就告诉 我,阿土家,酒管喝,就是没啥菜。阿土不会做饭,他夫人手艺也不咋地。和几个同学一起到了阿土家,墙角放着一箱青岛啤酒,几瓶长城葡萄酒,外加两瓶五粮 液,我们替阿土全部打扫干净。至于菜,确实如同学所说,全是叫的外卖,一点印象都没留下。

中国联通成立时,联通把阿土从原来那家国企给 挖了过去,工资不清楚,但外加一套房子和一部汽车。再后来,阿土把公司拓展到深圳,以及其他地区。阿土,不!应该叫阿豪了,阿豪在重庆有家公司,请了我们 另一位同学帮着照看,结果让那位就没有过打算要结婚,偶像级长相的王老五,迷上了重庆妹纸,安家了,落了户。

后来,阿豪就像许多中国的 富豪们一样,投资移民去了美国,和同学们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已经有不少年没有阿豪的消息了,只知道他育有一儿一女。当然,我是不用担心什么,他的日子肯定 是豪日子。其实平心而论,大学时的阿豪不显山不显水,也不是那种能说会道的人,常以宽厚示人,甚至某种程度上有些木讷。要是以大学时的形象来预测谁能成为 富豪,阿豪绝对会被排在后几位,但是被颠覆的概念,这就是现实,正可为真人不露相,我那不露相的阿土,阿豪,土豪同学。


歼15仅用5分钟可为小伙伴加满油或为世界最快

$
0
0


歼-15挂载加油吊舱。

日前出街的2014年第1期的《兵器》杂志(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主办),巨幅中插照片令识货的行家眼前为之一亮——飞行中的556号歼-15舰载战斗机(“飞鲨”战机)的肚皮下面,挂着一个类似于导弹、却比导弹粗短的东西。这就是伙伴加油吊舱。

这意味着,我们的“飞鲨”战机,也可以实现同型机之间的“伙伴加油”。对于中国的航母舰载机而言,拥有这种本事,不仅能在紧要关头“救命”,更弥补了“辽宁”号滑跃式航母的最大软肋,大大延伸了“飞鲨”的载弹量和作战半径。

  在军事专家眼里,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吊舱,却能带来海军战斗力质的提升。

性能先进

5分多钟为“小伙伴”加满油

加油速度或为世界最快

伙伴加油,一般指同类型飞机间、通过加挂加油吊舱和软管实现的空中加油。不过,现在只要是非专门加油机进行的空中加油,即使是异型飞机之间,也叫“伙伴加油”。

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国产RDC-1软管空中加油吊舱模型亮相,被应用于轰油-6加油机上。而在2012年珠海航展上,某科研机构的介绍资料透露了 “我们在掌握了软管式空中加油技术以后,又突破了大流量空中加油平台的一些关键技术;我们生产的伙伴加油吊舱,将进行飞行试验……”

在军事分析家看来,首次披露的歼-15伙伴加油吊舱,外形与俄制UPAZ空中加油吊舱非常相似。因此,了解UPAZ,有助于我们了解“飞鲨”的伙伴加油能力。

“UPAZ在俄语里是‘通用加油吊舱’的缩写,研制于苏联时期。”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主编李小健告诉记者,与西方国家常用的Mk.32吊舱相比,UPAZ没有头部螺旋桨状的风力发电机,但它有一个小型空气涡轮机,用于驱动供油泵。取消了螺旋桨,它更能适应高速飞行。

“UPAZ虽然比Mk.32更大更重,但它最大的优点是供油速度快,在全球软管式加油吊舱中处于领先水平。”李小健透露,苏联曾在苏-27UB试验过的 该型吊舱,加油软管长26米,加油速度可达每分钟2300升(约等于1.78吨)。如果歼-15机内燃油是外界猜测的9.5吨,UPAZ仅需5.3分钟, 便能给一架歼-15加满油。而Mk.32每分钟供油仅1500升,加满一架歼-15的油箱要花8.2分钟。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是非常危险而脆弱的,不仅有相撞和燃油泄漏的可能,如果遭到突袭更是束手无策。因此,尽量缩短空中加油时间,意义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歼-15的原型机就在机头左侧安装了收放式受油探头。挂上伙伴加油吊舱后,“飞鲨”们之间的空中加油已经唾手可得。

机动灵活

跟着大部队深入火线

扔掉吊舱就变回战斗机

KC-10、KC-135、伊尔-78、A330MRTT……这些身躯巨大、有着“空中奶牛”之称的专用加油机,一次满载起飞足以为十几二十架“嗷嗷待哺”的战斗机加满油。有了它们,为什么还要搞貌似“小儿科”的伙伴加油呢?

那是因为,伙伴加油有着加油机无可比拟的特长。

“满载燃油的空中加油机,与预警机一样都是对方眼里的高价值目标,成为敌军重点猎杀的目标。而现役大中型加油机除了有限的红外或电子对抗的‘软杀伤’自 卫手段外,基本没有机载武器来进行自卫。它们块头大、速度慢、动作又笨拙,一旦遭到攻击,基本上就完蛋。”著名空军理论专家徐勇凌说。

因此,大中型专用加油机在作战中,都普遍部署在远离战场的较安全空域。这样,它们自己是安全了,却没办法同步伴随攻击机群的作战,想要加油的战机,必须远远撤离战场来加油。作战灵活性必然打折扣。

“而伙伴加油的加油机,可以与战斗机编队飞行,实现同步。遇到敌机,加油机把加油吊舱一扔,就可以加入战团。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战斗机,不需要护航。”徐勇凌表示,挂上加油吊舱就是加油机,去掉吊舱就是战斗机,配备灵活,响应快速及时。

伙伴加油改装简易、拆卸方便。“把普通战机改成伙伴加油机,主要针对机翼或机腹的油路设计,其它方面改进很小,如夜间照明、后视设备等。伙伴加油吊舱一 般不到900公斤,而且使用标准接口,挂它,跟挂导弹和副油箱没多大区别。”有必要的话,可以从加油机自己的油箱,抽取燃油,给“小伙伴”们“输血”。

此外,伙伴加油的加油机与受油机性能相似,比较容易协调一致。

瞄着“攻防兼备”的目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必然追求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然而目前,解放军还没有一款顶用的大型专用加油机,载油量有限的轰油-6只是聊胜于无。在徐勇凌看来,在一些进入敌方纵深空域远程突击任务中,倚重伙伴加油技术,是符合逻辑的选择。



注意,心灵鸡汤与伪国学已经合流

$
0
0
核心提示:如今的许多国学与其说是国学,还不如说是成功学。国人原本就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三五岁就跟老头一样,这种成功学为底板的“国学”恰恰是投其所好。

腾讯大家 叶克飞

很久以前就打算写写“伪国学”,但总觉得有识之士已多,抨击“伪国学”的文字早已屡屡出现,不乏真知灼见。再者,分辨“国学”与“伪国学”其实并不难,只需基本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即可做到,所以我便一直偷懒。

可前段时间的一桩小事让我不敢再偷懒,为了“救救孩子”,必须得为揭开“伪国学”的画皮尽一份力。

事情缘起一份少年国学班的招生简章,大概意思是如果孩子叛逆、不听话,就来学“国学”,诵读经典的同时去儒家圣地接受一下心灵洗礼,几天之后就可以还给你一个听话温顺的好孩子。

稍有点文化层次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恐怕都会对这个招生简章不屑一顾。但负责推广的商家却告诉我们,这个招生简章还真吸引了不少父母,连办数届仍不缺客户,而且客户学历层次并不低,本科毕业算是起跑线,硕士毕业的大有人在。

搞笑的是,推广者并未感激这些客户,反而抱以深深的鄙视。他嘲笑这些客户普遍素质低下,即使拥有高学历,也是死读书的典型,估计除了教科书再没读过其他书,毫无人文修养,因此才会上当受骗。

更讽刺的是,他还提到自己曾为了国学班的事情请客吃饭,两位连孔子孟子庄子都分不清的官员均大谈重塑国学的重要性,他们的观点是“现在的年轻人太不听话了,下属不听话、孩子不听话,就得重拾国学,让他们学会尊卑”。

毫不意外,他也把这两名帮了他大忙的官员列入了白痴的行列。说起如今那些动辄数万元培训费的高价国学班、国学夏令营,以及各种国学研究会和层出不穷的“国学大师”,他的评价就是“传销”二字:“以功利性的教材去骗人。”将国学变成一门生意,仅此而已。

这种商人看不起客户的故事,讽刺意味极强,是极好的小说素材,也是朋友相聚时极好的笑话题材。但是,一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就让人笑不起来。

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学

按 照一般说法,真正将“国学”二字的含义从“国家一级学校”延伸为中国学术,始于清末民初这一转型时代。这个概念的建立,从时间而言极为仓促。国学大师钱穆 (也是为数不多的货真价实的国学大师之一)在《国学概论》中曾写道:“‘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之名词。”《现代汉语词典》中将 “国学”解释为“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许多人认为,“国学”这一概念有着先天的不足。因为它的诞生背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晚清民初。伴随着“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进入,许多保守者希望维护固有文化,于是祭出了“国学”概念。也正因此,“国学”概念从诞生起就带有守旧的一面。

我倒并不反对维护固有文化,全面的提倡和全面的扬弃都是片面的。但这种维护必须应先分是非,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性为准则。比如风骨,就是传统文化中极其值得保留和提倡的东西;但如三纲五常之类,被扬弃实在是理所当然。

国学作为一个整体,有大量值得留存、吸收的东西。由国学知识体系中延伸出的各种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也并不相悖——比如善恶是非观念,比如勤俭节约,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道家的“天人合一”,也与生态环保理念有所契合。

又 如管子所说的“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 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这种对“礼 义廉耻”四字的强调,其实也是一种普世价值观,有人慨叹如今世风日下,其实也正是基于“礼义廉耻”这一传统价值标杆在1949年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被无视 被摧残,无礼者、无耻者大行其道的局面。

有人曾质疑传统道德与文化,认为其不合时宜,但从实践而言,它与现代意识完全可以并行。最典型的 例子当属台湾,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大陆发起文革,疯狂“破四旧”,破坏文物、摧毁古迹,批斗殴打老师、父母时,台湾则发起文化复兴运动,提出“以伦理道德 为淑世之本,以民主自由为福国之则,以科学技术为正德利用厚生之实”,将传统文化植于教育。两岸之后的不同文明走向,社会风气之别,与这次不同的选择颇有 关系。

当然,台湾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也遭遇了许多难题或暗面,比如对传统文化一窍不通,靠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还错漏百出)的骗子被奉为大师,便是一例。

但凡速成,必是骗人

有 人曾说,国学始终处于一个被剪裁的过程,历代封建帝王为统治需要,将之逐步剪裁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比如“独尊儒术”就可算一例。我对这个观点认同一半,在 我看来,封建帝王始终推崇儒家,但只是希望百姓以儒家立身,至于统治手法则多半还是法家那一套,仅仅宋朝等闪光时代有所不同。

不过,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无法代表国学。可悲的是,现在市面上的“伪国学”,剪裁之风比历史更盛,甚至只留糟粕。即使是当下几乎成为“国学”代名词的儒家,也被裁剪到不成样子。

对 于儒家,争议也一向颇多。新儒家认为儒学与普世价值、现代民主并不相悖。但相对地,也有人认为儒学尽是糟粕,鼓励奴性。前者的说法有其道理,因为在很长一 段时间里,因为历史的选择性遮蔽,我们对儒家学说的了解十分片面,儒家学说中其实不乏一些独立精神的闪光。后者的说法当然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 近年来的“国学热”中,许多人推崇并希望民众广为接受的“儒学”,实则就是“奴学”,是赤裸裸的“伪儒家”。

这种“伪儒家”的高端表现, 就是一年一度的孔子节,还有到处撒钱兴建却门庭冷落的孔子学院。至于低端表现,则是个人生意,比如一茬茬冒出来的“国学大师”,还有各种成人国学班、儿童 国学夏令营等。大家统一穿上唐装,再读读《弟子规》、《三字经》,就成了国学修行,洗涤心灵。

在这些骗局中,以“速成班”最为龌龊。这些“速成班”动辄收取几千几万的学费,标榜可以让学员们在短期内(这个期限甚至可能是几天)全面掌握传统文化。这种原本稍有智商就可一眼分辨的骗局,偏偏可以吸引不少人,究其原因,显然与一直以来的教育有关。

一 直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两点,一是人文、审美,一是逻辑。人文与审美缺失的同时,极端的“实用主义”影响了许多人,他们只看重“立刻有效”的东 西,脑子里完全没有“底蕴”这一概念。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文学作品没有任何用处,忽视了性情的培养。正因为没有人文基础,又喜欢“立马见成效”,才会被这 些“速成班”所蒙蔽。逻辑的缺失则影响更为严重,因为没有逻辑,对很多事情都缺乏分辨力,亦是上当的原因。

诵读经典当然不是坏事,它不仅仅可以陶冶性情,也能培养语感,对思维乃至写作都极有帮助。但诵读的效果决非立竿见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但凡“速成”,必是骗人。

伪国学的刚性需求

如果仅仅是把“国学”变成一门生意,倒还不是最坏的状况。最坏的是专门“取其糟粕”,打造“伪国学”,然后有针对性地使用,甚至是先有某种目的或结论,再据此寻找“国学解释方案”。这种最坏的局面,偏偏自所谓“国学热”开始以来便已形成。

即使是国学中的一些精华,也在某些人的刻意曲解下变得肮脏,最明显的例子要算是“中庸”。

“中庸”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难得的精华,生动阐释了平衡和谐的理念,即使将其“技术化”,也应取制衡之意。

但可悲的是,如今把“中庸”二字挂在嘴边的官员、父母,都将这个词曲解了,变成了不得罪人、遇事和稀泥、不讲原则、随大流……

“中庸”一词的被曲解,揭示了伪国学为何会存在的真正原因:“伪国学”的那些刚性需求者们,根本不在乎任何国学名词原有的意义,他们只是扯“国学”为大旗,然后给国学名词赋予自己想要的意思。而那些国学大师、搞国学速成班的商人们,只不过是投刚需者所需。

也正因此,如今的许多国学与其说是国学,还不如说是成功学。国人原本就急功近利,恨不得孩子三五岁就跟老头一样,这种成功学为底板的“国学”恰恰是投其所好。

(2014年1月1日,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在北京国子监举办了“百年太学府,唱响弟子规——国学圣地百人诵经典迎新年”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小学生、艺术家及社会各界代表100余人礼拜至圣先师孔子,在国子监辟雍大殿前诵读国学经典《弟子规》。东方IC供图。)

“服 从”也是“伪国学”的一块底板。像开头所说那个国学班的受众和支持者,无论是希望孩子脱胎换骨的父母,还是希望年轻下属乖乖听话的官员,他们所理解的“听 话”就是单纯的听话:“我有道理你当然要听,我没有道理你也要听,不然就是不懂尊卑上下”,他们所理解的温顺就是简单的服从。

基于这个目 标,他们想要的国学注定也是这一套。所以,所谓“诵读经典”,起步往往是《弟子规》之类的顺口溜,深入一点则以儒家道德为主打。而且,儒家经典中的一些独 立意识也会被剔除,剩下的那些经过曲解和加工后,彻底变成成功学、交际学甚至心灵鸡汤。甚至有人曾将儒家的君臣观理解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家庭 观念也以此类推,借以批评现代人在职场上、家庭中的不够服从。

但可笑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老话,其实仅仅见于评话之类的通俗文学,根本不是历史的真相。这种以通俗文学、民间俗语代替“国学”的可笑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百家争鸣时代的其他经典,往往不在国学班的诵读之列。比如《管子》中的“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恐怕没有几个现代官员希望孩子弄明白这句话。

形式主义也不免进来掺一脚,比如学校组织学生给老师磕头、给父母洗脚,要说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也算国学,那可真是把国学当邪教来折腾的节奏,完全与现代文明脱节。

邪教的另一表现就是迷信。说起国学,很多人必提《易经》,当年孔子也推崇《易经》,但他并没有把《易经》固化为算命之书,而是从哲学角度予以诠释,这也奠定了《易经》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但如今的“易学”,基本沦为了神棍聚居地。


香港人真不把自己当中国人吗?

$
0
0

90144_140107100835_1

作者:闾丘露薇

遇到好几个内地朋友,都有同样的感受:你们香港人真烦,嫌内地自由行来的多,可不来又担心经济不好,到底想怎样?

这些朋友说的似乎颇有道理,圣诞节刚刚过去一天,香港的媒体上,已经有不少商家感叹,内地买家对于奢侈品的热衷开始减弱,有些商场里面的名牌店,生意比不上往年。
只是,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香港市民,听到这样的感叹,只会觉得商家真是贪得无厌,看看这两年,奢侈品商店越开越多,同一个品牌专卖店,坐一 站地铁就能找到一家。卖珠宝手表的商店,在游客区,走几步,抬头又见,就连连锁药房,都可以在一个商场里面开三家,让消费者抬头不见低头都要见。
而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面的人来说,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的名牌店,珠宝店,也不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区,只剩下了连锁店,这意味着自己的生活成本开支,几乎没有了选择。
自由行来的多,最直接受益的当然是地产商,最直接受影响的,则是那些小商户们。租金节节上升,小店铺在一间间的消失。前些天,中环一家专卖 二手英文书的独立书店因为业主收楼而面临结业,这家书店曾经被CNN评为香港最佳独立书店,也是不少来香港的游客,拿着旅游书专门来寻找的地方。三年前, 因为业主大幅加租,书店不得不搬家,没想到三年之后,又面临同样的问题。
朋友的发廊在香港算是做的不错,这两年每次遇到他,都会听到他在那里叹气:赚不到钱,大家辛辛苦苦,最后却都抵消给了租金。而现在更是每天 都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铺位哪一天被某家大商家看上,对方出高价,自己和业主感情再好,也明白在商言商,谁会不赚放在眼前的钱呢?到那时,做下去,可能要 赔钱,不做结业,那自己,还有那么多的员工,接下来呢?
圣诞前,听到太多同事和朋友抱怨,铜锣湾也好,尖沙嘴也好,简直人满为患,至少在那几天,购物不再是一种消闲乐趣。所以,我总是要向我的那些朋友们解释,香港人和内地人一样,有不同的阶层组成,对同一个问题,政府,商界和普通民众,诉求和感受会很不相 同,甚至对立。这不是香港人麻烦或者纠结,而是在任何一个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就是会有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要求。而选举的出现,就是让选民用选票选出自己的 代言人,争取和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就是为何很多香港人在争取普选,因为觉得现在的选举方式,代表性不够。
 一个叫做“香港人优先”的团体,试图冲击驻港部队大门,抗议中环兴建军事码头。驻港部队已经报警,指这种行为违反了驻军法。这个团体是一个网上社群,认同香港应该独立,他们的行为让内地不少民众非常气愤,甚至有网友建议,解放军应该当场开枪。香港警方确认接到报警,正在着手处理,按照正常程序,警方调查之后,政府律政司决定最终是否起诉以及起诉的罪名,但是最终是否罪名成立,政府无法控制和预测,要由法庭裁定。政府可以做的,就是上诉。
内地的媒体,越来越多批评香港人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还有就是歧视内地人。其实在香港,这一两年确实很热闹,尤其是在网络上,出现了”左右胶战”。被称为“左胶”,是因为这些人认为,香港人如果不满现状,应该把矛 头指向政府,而不是针对内地民众,他们为双非和新移民说话,最近新移民打赢综援官司,就是“左胶”提供的帮助。至于“右胶”,自称本土派,因为觉得自由行 和新移民抢了香港人的福利,因此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以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作为优先考虑。他们的言行被“左胶”批评是歧视,当然这些“右胶”也不 示弱,认为左翼是“港奸”。
“香港人优先”这样的团体,算是本土派之中的激进派。不过说到守护本土资源,排斥外来者,同样反双非,到排斥新移民,那还有这两年涌现出来的一些打着爱港字头的红色团体,只是他们和本土派又势不两立,因为他们服从和拥护政府,自认为爱国爱港。
有意思的是,在对这两种激进团体的批评中,不同立场的人,却有同样的思维,比如认定两者都是收受金钱,为某些势力服务。撇开这些猜测,这些 激进团体倒是还有共同之处,就是并不稳定。比如“香港人优先“因为内部意见不一,原本六十多人的团体,早就一分为三,越发的边缘。而爱字头组织的核心人 物,也同样分分离离。
虽然香港人还在争取民主,但是香港拥有的自由和法治,使得香港有形形色色的声音,形形色色的人。过去这些年,因为自由行的关系,香港有一门生意特别兴旺,那就是街头报摊还有书店放在当眼处的那些揭秘书籍。如果太当真,那你就输了。对于香港的某些声音和人,也是一样。

朝鲜重臣为何爱玩“失踪”?

$
0
0

author: 丁咚

对金正恩顺利接班发挥关键作用的张成泽被处死后,朝鲜政坛并未平静,更多传言像洪水一样泛滥开来。

其中传得最为神乎其神的是,张成泽乃由崔龙海所主导的军部发动“军变”清除的,金正恩不仅 不知情,而且在随后被崔龙海势力架空,成了受人操控的“木偶人”。媒体甚至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金正恩在张成泽死后召开的有关会议上神思恍惚、在朝鲜中央电 视播出其发表致辞时仅露面短短两分钟且每隔4秒钟就沉重喘息一声的情形,强化了前述猜测。

与此相关的是,媒体报道,金敬姬自从2013年9月之后就行踪成谜,除了在张成泽获刑后列在陈国泰的治丧委员会名单之中外,就再也没有公开出现在公众场合,可能受张成泽事件影响已心脏病发或自杀死亡。

上述消息源均来自韩联社等韩国主要媒体,而韩媒的消息则从韩国国家情报院获得。自从准确判断张成泽事件后,韩国国情院一时声名大振,因此对金敬姬死亡的判断,也被认为可信度极高。

比金敬姬的“遁形”更令外界关注的是,在处置张成泽后地位明显上升、且被指掌握实际权力的 军方二号人物崔龙海也玩起了“失踪”,缺席金正恩在元旦讲话后进行的两次公开报道的重要活动,包括元月4日举行、金正恩亲自主持、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永 吉、人民武力部部长张正男等军方要员出席的朝军贯彻最高领导人新年讲话精神的动员大会;元月6日举行、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朝鲜内阁 总理朴凤柱出席的平壤市群众大会。但在朝中社元月7日报道的金正恩视察人民军第534部队的新闻中,崔龙海却又再次作为陪同人员参加了视察活动。

如果说平壤市的群众大会,作为一项政务活动,崔龙海不一定非得参与的话,那么军方宣示贯彻 金正恩讲话精神,他作为军队主管思想政治和人事工作的负责人,却未见于报道中,无疑是很反常的。何况对金正恩视察部队的报道,并未标注具体日期。回想起朝 鲜以往惯用的做法,以此“辟谣”的意味浓厚。

不过这至少说明,崔龙海尚未被列入清洗名单,而是继续处在权力前沿。他没有出席军方重要大 会,这一事实本身说明,金正恩并未像外界传说的那样被架空了权力,纯属傀儡,或者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全国上下,在清洗张成泽势力后,不会再出现另一 个“二号人物”,对其权力构成制约乃至威胁,他始终是乾纲独断,独掌最高权柄的。

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在清洗张成泽事件后,崔龙海确实掌握了实权,最高领导人成为“虚 君”,随其摆布,参加活动,由他在幕后控制。这种可能性应该说是极小的,这是因为在张成泽事件后,不管在任何场合,都是在宣扬金正恩的唯一领导体制和最高 权威。如果真是他掌握了实权,金正恩只是随其起舞,那么应该不会如此强调金正恩的个人威权。这么做对他进一步掌控最高权力是不利的。所以,归根究底来说, 后一种可能性远远小于第一种可能性。

从朝鲜近一个月来的事态发展来看,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金正恩并非是在受操纵的情况下,更不可能是在崔龙海“军变”后,完成对张成泽的清洗的,而是充分行使了他的最高权力的。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反推,对于其直系亲属金敬姬,金正恩是从技术上切割了她与张成泽的关系 的,但张成泽事件的必然后果是,金敬姬与张成泽原来的“权力合体”已然解体,也就是说她所属的权力体系分崩离析了,彻底失去对朝鲜政局的影响力,加上丈夫 (即使是名义上的)的惨死,对于她这样一个长期在权力核心的人物,打击肯定是巨大的,由此带来的健康状况恶化直至死亡或者自杀身亡,都是完全可能的。

除了她自己,在未得到金正恩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可能消灭其肉体,包括看上去权力日炽的崔龙海。

然而这种结果应该是金正恩不希望看到的:既失去了一个至亲,给外界造成其逼死唯一的亲姑母 的坏印象,对于朝鲜这种实行家族继承体制、注重孝道的国家来说,影响可以说是极其负面的,又失去了原本在金敬姬直接控制下、重要的权力拱卫系统和屏障,使 其直接面对潜在的政敌,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强。(这也许可以解释他在两次重要场合的反常表现)

专制政体总是喜欢与神秘主义合谋。让世人无从窥其真相,摸不着头脑,也让所有身处其中者永远没有安全感,伴君如伴虎,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当作清洗的对象。这是由于专制政体并非依靠国家制度来维系权力的分级和运行,而是建立在领袖和群臣之间的忠诚契约关系之上的。

为了有效掌控这种权力,就必须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豢养亲信,推行特务统治和密室政治, 监视群臣和人民。国家的法律制度只不过是使这些“合法化”的遮羞布而已:一旦有臣僚违反了忠诚契约,就会指使亲信对其进行打击,直至从肉体上拘禁和消灭它 们,如果有必要,就会走国家法律制度的程序,将权力斗争漂白成符合国家正义话语体系的“合法”行为。

张成泽之死,可以说完全走的是这个路子。

以金字塔来形容这个权力系统的话,最高领导人就处在金字塔尖,往下一点,就是由亲信组成的 权力之翼,在金字塔尖的最高领导人和群臣之间形成某种隔离带。严格来说,群臣都处在金字塔的一个水平线上,不管他们掌控了什么样的权力以及权力多大多小, 对于最高领导人来说,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其授予。

一旦处在最高领导人和群臣之间的亲信集团的某个人,在现实需要下,被授予群臣之一的位置, 使其看上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致命的权力优越感,实际上就会成为其催命符。换言之,在这种体制下,一个在权力系统的人,将亲信和群臣角色集于一身,就 会变得非常危险。如果他还不知收敛和进退之道的话,那就会被视为挑战最高权威者,予以扫地出门,直至身败名裂,鸟尽弓藏,灰飞烟灭。

在作出最后清洗决定前,最高领导人或许还会采取一些警告手段,比如张成泽在2012年陪同金正恩出席公开活动的次数远高于2013年的,在这个过程中,张成泽若有范蠡之智,激流勇退,尚可保全声名和身家,可惜他已经得意忘形,终归于尘土。

现在看来,在金正恩的权力金字塔上,集亲信和股肱之臣于一身的崔龙海正在步张成泽的后尘,去年几乎不离金正恩左右,今年可能将会有所改变。若他变得像张成泽一样,在左右的怂恿下,自以为可以与最高领导人称兄道弟了,那他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专制政体也是权力最不稳定的政体,最高领导人与群臣之间的博弈,是 长期存在的。正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因此依赖于高压下的忠诚契约和上命下服的体制,一旦大臣中有人获得了机会除去最高领导人,或者从 舆论上压倒最高领导人,同时掌握了足够的势力,就会产生内部的反叛,导致权力更迭,而因为国家法律制度缺乏根本制约力,所以这种反叛只要成功,就会马上获 得合法性,就像原有的最高领导人展开的政治清洗一样。

因此从本质上说,专制政体遵从丛林法则,胜者为王,为了保住最高权力,防止来自内部的反叛,在亲信的拱卫下进行残酷的政治斗争,彻底控制群臣,是必走之路。

朝鲜古代历史上就曾出现这些案例,比如朝鲜李氏王朝的太宗李芳远属于前者,燕山君时期起兵反正、拥立朝鲜中宗的的朴元宗等人则属于后者。

总的来说,朝鲜的权力格局莫过于此。

但很显然,金正恩这小子比他爹金正日要性急得多,过于频繁使用最高领导人的特权,搞政治斗 争,清除一切异己,终致权力系统失去平衡,养权为奸。老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欲速则不达”,金正日用了那么久做太子爷,积淀登基资本,在金日成死后,又 将韬晦之术发挥到极致,稳定压倒一切,在彻底控制局面后,才迅速大规模展开政治清洗,开启自己的新时代。而他却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他老子那么久才搞 定的事,在清除掉一个个大鳄之后,看似能够称孤道寡了,却忽视了权力结构中原本存在的相互制衡体制。

高处不胜寒。在享受独尊滋味的同时,金正恩也在积蓄强大的政敌,一个足以一刀毙其命的死敌。


2014手机之战:8核不是终点

$
0
0

作者: 罗会祥

如果说,2013年是手机历史上的八核元年,那么,2014年智能手机的“核战争”将正式开打。去年,联发科、三星、LG相继发布八核处理器,近期,索尼、酷派、华为、TCL等纷纷推出八核智能手机。一场突如其来又在意料之中的智能手机“多核战”悄然升级。

早在2012年,当年的MWC引发了“多核”之争,有人质疑,我们真的需要四核吗?“四核到底有没有必要”?可是,到了2012年底,联想、华为、中兴、HTC等四核中高端手机已经风靡市场。仅仅一年时间,智能手机从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发展速度之快,让许多业内人士目瞪口呆。

芯片大佬大唱反调

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属于坚定的反对派。高通CEO保罗·雅各布(Paul Jacobs)曾向中国媒体公开表示,“高通已经证明,有的时候‘2〉4’——高通的双核处理器比一些竞争对手的四核处理器的性能还要强。”雅各布明确指出,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终端厂商或运营商,他们最终关注的是终端的用户体验,而不是有几个核。他认为,“手机芯片这种强调核的数量的趋势,不会持续太久”。高通高级副总裁Anand Chandrasekher甚至指责联发科的八核,“一味追求核的数量,是愚蠢和没有意义的事情”。

PC芯片大佬英特尔跟高通一唱一和。在手机芯片市场上,英特尔虽然不能像高通那样号令天下,但凭其自身的影响力,对于八核的态度也足以让人不可轻视。杨叙就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多核”只是概念炒作,智能手机实际上不需要多核。一位资深手机产品经理为其佐证:苹果最新iPhone产品一直使用双核芯片,其整体体验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并且认定,很多手机应用实际上并不需要“多核”,单核更能有效控制功耗,延长使用时间。

以Android占领智能手机半壁江山的谷歌,一直鼓励应用开发者,提升速度,降低功耗。在谷歌应用商店中国区排名前100名的应用和前10名的游戏当中,大部分手机只用到一个或两个核。即使是在谷歌应用商店上20多万个独立应用中,第三、第四个核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中国厂商一呼百应

用户决定需求,需求决定市场。中国市场一年之内完成了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的“三极跳”,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推动。八核一出,中国手机厂商旗帜鲜明,及时跟随。手机硬件的比拼就和PC一样,没有终点,对厂家而言,八核可在跑分上赢得用户喝彩;对用户来说,则可形成加快手机终端更新换代的驱动力,给智能手机市场带来新一波热潮。

用 户的消费心理决定厂商的营销策略,中国消费者的最大特点是追风追潮,当多核成为手机的最大卖点时,消费者也把多核视为身价和地位的象征。三星等厂商大炒大 卖多核,正是投中国消费者所好。即使多核用不上,但同样的价格,一个双核一个四核,消费者必然选择后者。一些厂商正是在双核进入四核时代时坚持单核,而遭 遇挫折,追悔莫及。比如,一家国产手机厂商曾参与一次运营商的招标,标的是双核处理器,虽在价格上有优势,但另一个厂商用同样价格提供四核产品,错失良 机。

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如果不妥协于消费者和运营商的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运营商居于主导地位,如果运营商主导推出八核手机,手机厂商则必须跟随,否则就失去了市场。总而言之,如果消费者需要,就应该做。因此,对于八核,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可谓一呼百应。

国产手机不可错过机遇

PC的30多年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硬件的升级是没有止境的。同样,手机硬件的发展,也不会停止不前。无论芯片业如何争论,都必须承认一点,真八核智能手机,已经上市了。

事实上,多核并不是决定手机终端整体体验的唯一要素。智能手机的创新,CPU只是一个因素,在其它各个要素未能达到全面提升之前,对于一款手机的整体性能和应用体验而言,八核确实意义不大。而且,8核手机硬件配置高,提高了成本,增加了耗电,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不 过,手机厂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寻求并创造新的增长点。国内手机厂商力挺八核,既是对三星等领导厂商的效仿和追随,也是对国内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度理解,有 助于冲出高通的技术控制,也有助于实现国产品牌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突破。在一个由运营商主导消费的市场环境下,“多核战”仍有很多大号召力,八核竞争不 是终点。未来的“多核战”还会升级到什么层面,很难预料。

电 子技术日新月异,近十年手机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再证明,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制胜。手机市场依赖于两个速度的驱动,一个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用户需求的速度,一个 是手机技术与平台运行的速度,两者互为作用,哪一个速度跟不上,都会制约整个手机市场的发展。国内智能手机厂商参与“八核战”,对于提升品牌形象及高端市 场竞争力,都是不可错过的机遇。


阿里做游戏了,真能打中腾讯的七寸么?

$
0
0

作者: 绿竹巷

阿里终于还是做了游戏。

这个消息在业内传了快半年,引发讨论无数,不过,阿里究竟要怎么做,外界始终是雾里看花。如今,靴子落地。

手游平台,这是阿里给自己的定位,阿里延续了自己在电商领域驾轻就熟的那种平台战略,自己不下场玩,只是提供“水电煤”。问题是,在游戏这个陌生领域里,阿里有水电煤可以提供么?数一下。

1.流量:流量平台是手机淘宝,后续还会进驻来往。手机淘宝目前用户量是4亿。

2.支付:这个不用讲,支付宝提供支付解决方案。

3.技术支持: 在公有云里面,阿里云目前在国内还是有些口碑的,应该可以为游戏厂商提供一些云计算服务,省一点技术成本。

  打的就是腾讯

阿里的战略意图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就是针对腾讯!

游戏对于阿里来讲重要么,压根不重要,新业务一枚,阿里不需要靠游戏来赚钱养家。但是游戏对于腾讯来说,太重要了,腾讯四大块营收,游戏、会员费、广 告、电商,其中游戏占了半壁江山(Q3总收入155亿,游戏就84亿多),而且,广告收入要养着视频,电商还在亏损,所以,如果从利润角度,游戏的贡献度 远不止一半。

  所以,如果能动一动腾讯的游戏根基,那战略意义是显然的,那么,腾讯游戏有痛点么?自然是有的,谁家的城墙都不是无懈可击的,阿里的电商有,腾讯的游戏自然也有。

首先,腾讯在游戏界是绝对的霸主,前三季度腾讯吸金吸了235亿,后面的公司,网易、盛大、畅游、完美世界和巨人,加起来还没腾讯多。有了这种江湖地 位,腾讯在游戏圈的话语权就比较强,比如,进驻腾讯平台的游戏,分成比例上,腾讯拿绝对的大头,八成甚至九成,而且,通常接入腾讯的游戏,要求很严格,有 些许霸王条款是难免的。

再次,腾讯的游戏平台走的是自营+平台模式,互娱团队自己也研发游戏,优先照顾自家产品,这是自然的。最受瞩目 的微信平台,最早上线的“天天”系列都是由腾讯互娱事业群下的天美艺游工作室研发。触控的陈昊芝就说,微信游戏平台的第一批游戏会来源于自主研发;第二批 会是与腾讯关系较好的产品;第三批是腾讯投资的产品;最后才是像我们这样的产品。

针对这样的痛点,阿里的手游平台,打法就是讨好开发 者,上来就表示7:2:1分成,开发者拿大头,阿里抽2,覆盖运营成本,还有10%说是做慈善(好吧,阿里做事,占一下道德高地是常有的,此事各有各的看 法,就不评论了)。而且,承诺自己只是平台,不会自己开发,避免既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

  阿里有胜算么?

对于阿里来说,想要真正动摇腾讯的游戏根基,恐怕还比较难。

首先,腾讯利润真正的中流砥柱还是在端游,手游增长率虽然高,但是绝对值和端游仍然不能比。阿里想来也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并没有去和腾讯的端游对抗,而是挑选了手游这个格局未定的新战场。

其次,对于开发者而言,腾讯强势不假,但是,腾讯毕竟是目前流量最大的游戏平台,从腾讯那里分来的一成两成,可能也比其他平台分来的三成五成多。在这种 情况下,开发者很难抛弃腾讯这个平台。而且,如果过于亲近其他平台,得罪了腾讯,后果是什么,对自己的杀伤力有多大,不好预料。。

但是,什么算赢呢?取代腾讯在游戏界的地位,还是说,拖慢腾讯的手Q和微信在移动端的变现速度?如果是前者,可能性很低,但如果是后者,我觉得可能性还是有的。

就像前文说的,阿里做手游平台,流量、支付、技术这些硬件环境是具备的,当然,用户习惯是个很大的挑战,去淘宝App里买东西的人,会不会去打游戏,这 是个问题,但是,如果游戏设计得好,甚至说可以通过打游戏赚取点什么消费优惠券一类的,吸引到一部分用户,不是没可能。

而且对于淘宝App来说,这 一方面是流量再次变现的方式,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增加自身粘性的一种途径,现在,淘宝App的打开率,活跃度,明显是还不够的。

此前,在腾讯工作近十年的原腾讯视频总经理刘春宁加盟阿里,江湖传闻马化腾震怒,甚至要打官司,索赔千万。马化腾确实是有理由不爽的,刘春宁到阿里后,迅速组建数字娱乐事业群,从视频、音乐到游戏,这次的手游平台,就是刘春宁主抓。

用一种比较凶狠的打法,破坏对方建立的行业规则,虽然自损八千,但如果这能杀敌一万,那也算值了。进攻有时候就是最好的防守,否则,成天看着微信在电 商、支付上干这干那的,确实也是不爽。对于阿里来说,来往也好,游戏也罢,做不做得成,这是后话,最要紧,是战争在谁家的土地上打响!


被“富人”所累的穷人

$
0
0

作者:鄢烈山

这个标题容易引起误会,必须先解释一下。

本人无意挑动阶级斗争,更不认同那套鼓动阶级斗争的理论。我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毛时代走过来的人,深知那套理论的虚假和伪善。“文革”前 的1964年就开始在全国大搞“阶级教育”,四川“大地主刘文彩”的假水牢就是那时候编造的;所谓“忆苦思甜”的把戏,一直搞到1974年我念中师下乡 “学农”时还在搞。可怜分不清新社会旧社会的老农民,“忆苦”忆到控诉“三年困难时期”最惨,就被打断了;至于老贫农说过去给地主打短工割麦插秧有肉吃、 比给生产队干活强得多,更是政治觉悟不高的表现,要受训斥。

历史已经证明,劫富济不了贫,只是养肥了几个劫匪头子(比如“智取生辰纲”的宋江吴用之辈);消灭勤劳致富的地主富农,只能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力 水平更低。而不论工业农业商业,允许一部分通过正当的劳动和经营,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先富起来”(或者说更富有),是社会进步发展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 之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10多年的“经济起飞”,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虽然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巨富阶 层的绝对人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确是到了孔夫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候。贫富悬殊不是个案而是相当普遍的社会鸿沟;穷人不仅不能 普遍地因有人先富而受益(所谓先富带后富,所谓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慈善公益制度等进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反而因有人先富而受累。

为“富人”所累,这里要说的,一不说“富人”们在原始积累阶段,通过压低工资和福利来压榨打工者;二不说有人肆无忌惮地炫富给相对贫穷的人们造成了挫败感。这里要说的是,富人对穷人生存状态的“遮蔽”。

从全国范围来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富有状态,使国内一些人不相信中国还有不得温饱的人群。我曾在某大报的副刊上读 到江浙地区乡镇干部写的游记,他们甚至对欧洲国家也产生了优越感,觉得人家还不如中国发达呢。也使国际社会不少人误以为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是中 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另一方面是中国游客在外大买奢侈品,甚至到处买房子抬高了当地的房价。因此,一些长期以来支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要求停止对 中国的援助。

事实上,中国还有大片地方的老百姓没有脱贫。前不久,有报道说:深圳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 固定工资仅2000元。而当有关部门要将这些童工送回四川老家前,有个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在这里打工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 家”。这就是这些孩子的真实处境。在网上有不少贫困地区人们艰难生活的照片,看了令人落泪。不幸,这样的情景并不鲜见。我同朋友到过一些贫困地区,已经够 触目惊心了;但是,朋友说你到大凉山那些山寨去转转,那才叫惨不忍睹,不知今夕是何年!

而所谓发达地区的贫穷,正应了俗话说的“灯下黑”。说起广东,人们上个世纪80年代就爱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其实,广东只有珠江三角 洲的市县比较富裕,粤东、粤西、粤北很穷。不要说韶关地区、茂名地区的一些县,比内地大多数县市穷。就是广州市所辖的花都区(由洪秀全老家花县改市又改 区),我看就比不上我老家湖北的仙桃市。

据1月7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415.52亿元,占当年全省公共财政总支出的19.16%,教育经费总支 出位居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含港澳台)榜首。“榜首”,说起来多动听呀!就像说中国的GDP世界第二一样,够骄人的。可是,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联合发布《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2年以生均公用经费(指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水电交通差旅等学 校日常运转的实际支出)为例,广东小学为1264.24元,排名倒数第二(仅略高于贵州省的1235.95元);初中为1638.59元,排名倒数第一; 大学为5231.33元,排名倒数第二(贵州省4754.65元垫底)。而上述三个指标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829.14元、2691.76元、 9040.02元。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指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在预算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学校或单位方面的费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小 学6128.99元、初中8137元、高中7775.94元、大学16367.21元,而广东省的数据均低于上述全国平均值!

珠三角的人可能会说,就是那些贫困落后地区拖了我们广东的后腿,让广东的生均教育经费考评这么丢人。然而,倘若站在粤北、粤西和粤东贫困地区的 角度着想,在珠三角的教育生均投入相对较高(比如,你不难想像深圳市的生均投入一定不低)的情况下,是现在这个平均值;如果没有珠三角“拉高”,单独看广 东贫困地区的生均投入呢,那就比全国平均水平更不知低多少了!当我们这样想时,是不是觉得广东贫困地区的孩子比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更可怜?

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穷人为“富人”所累。

古人用“荫庇”这个词,说的是富贵人家的子弟受到祖上的恩惠;“封妻荫子”特指达官贵人家老婆受诰命封赐、子孙袭官爵。这种“荫庇”取的是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意思。其实,这个比喻并不贴切,大树之下,乘凉的是与树不同类的人,小树小草是遭殃的。

正是“珠三角”这棵发达的大树,长在南粤大地上,遮蔽了广东周边的小树小草,让远处的人们造成了对广东的错觉。

我承认,我这个比喻也是蹩脚的:一来,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珠三角事实上并没有碍着周边地区,更没有去吸它们的血(抽取它们的财税收入);二来是广东省领导人并非不知本省发展的不均衡,但是全省税收上缴中央财政之后所余甚少,无法进行省内转移支付。

那么,本文就只是有感于广东生均教育经费全国倒数第一,为广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鸣不平了!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我参观了一些地方,其中映秀镇、水磨镇和北川新县城我去了两次。水磨镇是广东佛山对口援建的,映秀是东莞对 口的。各花了多少钱我不知道,其豪华程度感觉为欧美小镇所不及;感觉广东真是富得流金淌银。你怎么想得到广东的生均教育经费全国倒数第一?!


地铁生存录:对泱泱人群和贴身肉搏的对抗

$
0
0

作者:宋涵

如果把在大城市的生活比作一个流光溢彩又刺激紧张的晋级游戏,那么最基础的那一级就是要学会在地铁里生存下来。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2006年,从内陆一个没有地铁的城市来到北京实习。第一天的早高峰,我就见识到了穿黄色工作服的志愿者阿姨熟练地把乘客推入车厢的流水线场景。

每节车厢就像一个塞到爆的行李箱,而那些人就是溢出的行李,无论如何也要被狠狠压进去。当地铁门“咻”地关闭那一瞬间,被当作行李、成功完成了装载任务的人,大脸紧紧贴着玻璃门,露出了庆幸的表情。

我站在旁边犹豫不决,对于要不要当一件幸运的行李,产生了怀疑。其实,我是被吓到了。在犹豫中错失了两次机会,又在积极上车时惨遭了一次淘汰之 后,我终于着急了,我就要赶不上实习的时间,这时我恨不得在背后贴上“请用力推我”几个字以引起志愿者阿姨的注意。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一股强大的动力将 我挟裹着,冲入了密不透风的人林之中,之后我便动弹不得,脚不能落地,脑袋转来转去,对着的都是别人的腋窝(他们伸长了胳膊抓住头顶的吊环),我闻到一股 不舒服的味道。但,这一切不适,都不如我的庆幸来得强烈:比起那些在门外懊恼的人,我就是个幸运儿!

我很快就适应了地铁的生存法则:作为一个合格的地铁乘客,我的使命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一件可伸可曲的行李,妥帖地见缝插针,占据最小的空间,在各种推搡挤压的力道中保持低调的平衡。

  当然总有比我更厉害的人。我总能在地铁里碰到一些气场强大的女生,在一番人肉厮杀之后,她们还能踏着精巧的高跟鞋优雅地走出来,神清气爽,发型 不乱,丝毫没有苦逼的表情,就像传说中“万花从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武林高手。每次看到她们,我就会在心里暗暗点赞:这个世界果然是卧虎藏龙!于是就会以 更谦逊的心态,投入到挤地铁的奋战中。

几年之后,我又到北京工作,住在立水桥——地铁5号线和13号线的交集点。这两条地铁线分别贯穿了号称亚洲最大社区和北京最大社区:天通苑和回 龙观。我成为这两条线上的常客,对泱泱人群和贴身肉搏早已习以为常。大概是人多空间少导致的大脑缺氧,我经常在地铁里恍神,以至于还创作了好几首小诗,包 括:“请问/什么动物可以站着睡觉不倒?/回答/斑马/大象/还有地铁5号线上的人类”以及“地铁将我开往/三环上的一座高楼/我却被窗外沿途的荒野所吸 引”,等等。

像这类漫无边际的出神是最适合乘坐地铁的行为了,因为想法是最不占用物理空间的。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组纽约地铁乘客看书的摄影照片,让许多热 爱阅读的人痛感国人之肤浅。我们中国人习惯阅读的比例确实很低,但在地铁上不看书不是我们的错——这里没有让我们能够打开书的空间。对于有出神障碍的人, 幸好我们这个时代有了手机。低头玩手机,总比在一公分的距离里和几张脸面面相觑好——许多手机APP的流量,不能小觑地铁军的贡献。

不过在非高峰时段,我也确实看到少数人在地铁里看书。遇到这类人,我总会多看几眼,顺便瞄一下封面,印象深刻的有《死亡诗社》、《寻路中国》和《唐诗三百首》。他们是地铁里的异类,一段乏味的行程,你只会嫌异类太少、而千人一面过多。

可是,无论我有多少技巧,几年下来,我从来没有压抑住对地铁的讨厌。这个游戏的主旋律,终究是拥挤、浑浊、不体面的。有一次我背着一个大包,在 地铁里被汹涌的人潮推来推去,又两次被冲到了门外,毫无尊严的我像一口休眠火山爆发了,冒了脏话:“我X!不要挤了!”声音大得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可根 本没有人听见,我愤愤地重新踏上地铁,贴在门边,心潮澎湃,默默生气。

这个时候,我知道,即使我念上一百遍《心经》,也无法遏制住内心的狂躁。我可以探索许多哲学问题,却无法在地铁上心平气和。这让我明白,“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只有在“闲庭信步”的时候容易做到。没有适当的空间,就很难谈尊严和体面。

由此我也更佩服那些在地铁里宠辱不惊的漂亮女孩。喝再多心灵鸡汤,却不能直面爬满生活之裘的小虱子,又怎么能算高修行。艺术家们以传世的作品, 慰藉几代人的心灵;一个清爽好看的人却能在地铁早高峰的洪流里,拯救几颗泄气的心灵——他们都是人海里的灯塔,以不同的方式,点亮“美”的微弱之光。

对不同个性的人来说,地铁可能是奋斗的激励,也可能成为隐退的理由。有的人会下决心成为人上人,拥有几辆私家车,从此彻底摆脱这可怕的地铁噩 梦;有的人则被吓跑了,再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好在,当一个晋级的乘客走进私家车时,又会有新鲜的年轻人带着憧憬走进地铁。地铁,哪怕再拥挤狭窄,永远有 生机勃勃的风景。

所有在都市地铁里的人,都像是被时代洪流挟裹的人,我们在这里争夺、憋屈、出神、窘迫、生气、落魄、麻木……,然而又抱着野心和希望:我们有一天可以摆脱这沉重的主流,成为一个飘逸的成功的人。

不管我们是不是从一个沉重跳入另一个沉重,野心和希望引领我们永恒前进。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雅趣



If You Think These Kids Are Having Fun, You’re Very Wrong

$
0
0

Think about the children that moan and groan about getting up for school in the morning. Now, think about this: there are children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at daily risk their lives, just so they can get an education. They walk miles after miles, climb rope bridges and even zip line to get to class, all to do something that countless American students have handed to them on a platter.

This will make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look easy.

An education can be life-changing, not only for children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but for also kids you may know yourself. Never underestimate what one can do.

Source: visualnews.com

Share this article if you’re moved by the plight of these children.

http://www.viralnova.com/school-children-risk/


传胡润美女富豪邹蕴玉跑路 新华信托8.5亿恐难收回

$
0
0

产品担保人跑路,所涉土地已被反复抵押给民间借贷,新华信托或将自行为管理疏忽“买单”。

东地产   傅一辰   报道

1月8日,一款名为“新华信托·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产品将到期,但项目所在的新江湾城23-5地块(又名新江湾城街道412街坊9丘)至今仍是空地。

该产品的担保人——高远置业实际控制人、胡润女富豪邹蕴玉则卷入了多起信托和民间借贷案件,并被传已“跑路”。

目前,上海录润置业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已由此前邹蕴玉方派出的淦彤军,变更为新华信托派驻项目公司董事会的张奎,但《东地产财经周刊》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项目公司旗下土地早已被多家法院查封,并涉及多起民间借贷,新华信托用于兑付的8.5亿元恐难收回。

颇为神秘地是,该地块曾于去年12月13日受某匿名机构委托,而非以司法拍卖的形式,在北京一拍卖行被公开拍卖,结果则未予以公示。

《东地产》反复致电该拍卖行,但始终未能联系上相关负责人。

多家法院轮候查封

新江湾城23-5地块为商业办公性质,总面积26456.6平方米,位于淞沪路以西,国定路以东,三门路以北,青石路以南。

《东地产》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地块就位于轨交10号线三门路站对面,工地的大门紧锁,门上未挂有施工铭牌等标示,两面外墙广告上印有“新江湾城商务办公区”、“开发商:上海录润置业有限公司”等字样,从工地门的缝隙中可以看到,工地中杂草丛生,门岗内也空无一人。

  地块旁一家4S店的保安告诉《东地产》,该地块已经闲置多年未动,最早曾有工人和机器进驻,开发商还搭建了工棚等,但停工后就再未开工。“听说老板赌博欠了钱跑了。”

新华信托“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财产管理报告”显示:项目土地使用权证号“沪房地杨字(2008)第018296号”。《东地产》 通过杨浦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得知,该地块又名“新江湾城街道412街坊9丘”,权利人为上海录润置业有限公司,使用期限为2008年4月22日至 2058年4月21日,使用年限为商业40年、办公50年。

该地块的“房地产权利限制状况信息”表上,《东地产》亦同时独家获悉,该地块共被正式查封1次,另有6次轮候查封。其中最早的为2012年9月25日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查封,最晚的为2013年9月9日被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轮候查封。

通过该地块2012年12月24日被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轮候查封的限制文件编号,《东地产》获悉,该案件的被告包括“上海海某某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法人代表“董事长邹某某”。

该案件原告诉称,被告因经营需要向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某某建材经营部借款人民币2000万元,并要求被告依约定偿还该笔2000万元的借款和利 息1929万元。最终法院的判决是被告偿还原稿2000万元本金,利息则以人民币2000万元为基数,从2011年10月22日起按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同期贷款利率四倍计算至生效判决确定的履行之日。

从该案件中可看出,邹蕴玉所借的钱款为2000万元,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内,若按约定利率,须支付的利息高达1929万元,几乎等于本金,可见邹蕴玉所借为高息民间借贷。

其他几宗案件的信息,目前任有待厘清。但综合各方面消息来看,其他几宗案件的原告或包括国联信托和上海浦东新区金浦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根据公 开媒体报道,邹蕴玉所涉及的欠款额度为18亿元,而新江湾城23-5地块所涉及到的信托案金额高达8.5亿元,可见邹蕴玉通过该地块,进行了疯狂的借贷敛 财。

新华信托或存管理疏忽

通过在杨浦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查得信息和新华信托公开报告内容的对比,《东地产》发现,新华信托在发行该产品后,或存在信息瞒报或管理疏漏。

“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计划规模8.5亿元,于2010年发行,期限为3年,资金用途为“将信托资金85,000万元以增 资的方式投资于项目公司,增资后信托计划将持有项目公司98.84%的股权。增资款中25,000万元将用于归还股东借款等,其余资金用于项目公司江湾 23-5地块项目的建设”。

新江湾城23-5地块的房地产权利限制状况信息显示,首次对地块进行查封的限制日期为2012年9月25日。

而在新华信托2012年10月22日发布的“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财产管理报告(2012年7月1日至2012年9月30 日)”中则未提到这一点,在项目进展情况中仅提到“施工图设计正在作相应的调整工作”和“正在向上海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办公室等办 理工程的使用水泥和墙体的相关手续”,并表示“预计在11月初可完成办理施工许可证”,在重大事项中也仅提到“证照办理时间预计将比计划进度滞后约14个 月”。

同时,报告还提到“按照信托文件约定,我司已委派张奎和谢萍进入项目公司董事会,并修改了公司章程。前期董事李荻变更为谢萍”和“已委任印信管理人员”。

在信托计划持有项目公司98.84%的股权,并委派工作人员进入项目公司董事会的情况下,新华信托若是对于该地块被法院查封的事实不知晓,则显然在产品管理上存在疏漏,或存在明知地块被查封却故意在报告中对投资者隐瞒的可能。

2013年1月,“邹蕴玉信托案”后,新华信托发布了“上海录润置业股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3年第一次临时公告”,并表示“录润置业项 目已经于2012年12月6日正式开工,工程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受托人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录润置业施工项目的正常运作”。

但事实上,公告发布时已有一家法院对该地块进行正式查封,一家法院进行轮候查封。根据法律规定,不动产一经查封登记即不得进行处分,自然也不可能进行施工。

  谁为刚性兑付埋单

无论新华信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江湾城23-5地块目前已被查封,且仍是空地,因此不可能产生收益对投资者进行兑付。

《东地产》记者就此致电新华信托上海分公司进行询问,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从未发生过不兑付产品的情况,产品的兑付肯定不存在问题。

对于录润置业产品的具体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但从所有出问题的项目来看,信托行业通常会使用以下方式,一是到期前有新的投资方,做 一个贷款转移;二是先兑付给客户,后期处置资产。据我了解该产品在去年已经陆续开始兑付,不存在风险,我们对公司、对整个行业的风险管控都有信心。但兑付 的具体资金来源我不清楚,要拨打客服热线询问。”

《东地产》随后拨打了新华信托400热线电话,客服人员表示据公司规定,只有产品购买者才能了解产品的兑付情况,且不能接受媒体采访。《东地产》也拨打了新华信托重庆总部的电话,但始终无人接听。

根据信托行业不成文的规定,新华信托或将面临“刚性兑付”,即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

在刚性兑付后,新华信托却很难对地块进行处置以收回在项目上的投资,只能以自有资金兜底处理:地块被查封,新华信托无法发行新产品或寻找新资方 “接盘”建设项目;地块涉及多起民间借贷案件,新华信托无法进行处置;地块被反复抵押,法院若是对该地块进行拍卖抵债,所得资金会优先偿还土地债权人而非 项目股权所有人;邹蕴玉个人涉案跑路,高远置业受牵连人去楼空,无法起到担保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被法院查封的新江湾城23-5地块却在北京盛世嘉国际拍卖公司被公开挂牌拍卖。

北京盛世嘉国际拍卖公司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我公司受有关机构委托,定于2013年12月13日10:00对‘上海市新江湾城街道412街坊9丘’土地进行公开拍卖,标的合计总面积26466.6平方米,竞买保证金5000万元”。

《东地产》反复致电该拍卖行电话,但截至发稿前未能联系到相关负责人。

信托投资需谨慎

新华信托若是不得不自行“买单”,也和产品发行时对风险的疏忽有关。

除了应当注意到邹蕴玉个人爱好资本腾挪、高远置业股权变更频繁、土地被反复抵押外,业内人士指出,要保证信托的安全性,关键在于土地或项目的抵押物是否充足,邹蕴玉将值钱的土地抵押给了民间借贷,在信托融资中,仅是邹蕴玉及高远置业等提供担保,对于信托来说风险极大。

五矿信托、中泰信托和国联信托同样被卷入邹蕴玉案中。国联信托最早将高远置业高上法庭以进行资产保全,一位内部人士表示“没有想到他们会这么快违约”。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上升使得地产信托也随之膨胀,产品背后的风险似乎被“只赚不亏”的市场的繁荣所掩盖。

尽管多起案例已经为地产信托业发出了警示,但地产信托的规模依然只增不减。用益信托研究院帅国让告诉《东地产》,2013年三季度房地产信托新 增1675亿元,创201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加97.22%,环比上涨8.48%,13年三季度房地产信托新增规模上升明显。同时房地产信托 新增规模占比也在持续地上升,13三季度房地产信托新增规模占比为12.80%,同样刷新了2011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2014年地产信托新增 资产规模仍会增加,但上涨幅度可能有所放缓,收益率也会有所下滑。


Singapore: developer sales dropped a massive 30% to 14,678 units

$
0
0

developer_0

Will this help roll back tighten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Barclays, the recent softening of the residential market in terms of volumes and prices and a significant cutback in the government’s land sales programme might have raised hopes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unwind its existing tightening policies for property.

“We believe this is premature as prices are still elevated, and we believe a 10-15% correction is warranted before the government rolls back policies that took four years to have an obvious impact,” Barclays said.

Here’s more from Barclays:

We would still prefer to wait to become more positive even if the government decides to roll back the measures as historically home prices have continued to slide on weak fundamentals, which we expect to prevail until 2015 or even 2016.

Developer sales fell 30% y/y in the 11 months to November 2013 to 14,678 units from 20,880 units sold in 11M12. We expect December volumes to have declined sequentially, resulting in full-year sales of 15,500 units in 2013 (-30% y/y).

We expect 2014 volumes to be worse as the Total Debt Servicing Ratio (TDSR) rules in place since June 2013 continue to bite, and also as buyers become cautious due to the looming oversupply situation.


Why Singapore property tightening measures won’t unwind for now

$
0
0

10-15% price correction still needed, says Barclays.

Don’t expect the government to lift its property cooling policies, according to Barclays Research, since prices are still relatively inflated.

There has been talk that the government may be convinced to unwind its tightening measures given the recent downturn in residential market volumes and prices.

But for Barclays: “We believe this is premature as prices are still elevated. We believe a 10-15% correction is warranted before the government rolls back policies that took four years to have an obvious impact.”

Here’s the complete Singapore real estate and REITs analysis from Barclays Research:

The recent softening of the residential market in terms of volumes and prices and a significant cutback in the government’s land sales programme might have raised hopes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unwind its existing tightening policies for property. We believe this is premature as prices are still elevated, and we believe a 10-15% correction is warranted before the government rolls back policies that took four years to have an obvious impact. We would still prefer to wait to become more positive even if the government decides to roll back the measures as historically home prices have continued to slide on weak fundamentals, which we expect to prevail until 2015 or even 2016. We reiterate our UW ratings on the developers CDL and Keppel Land.

Is the government going to roll back tightening measures soon? We believe three events might have raised hopes that the Singapore government might be ready to unwind the seven rounds of property measures put in place since September 2009: 1) 11M13 developer sales fell 30% y/y to 14,678 units; 2) the government has reduced its half-yearly land supply for private homes significantly for the first time in four years; and 3) 4Q13 URA private home prices showed their first decline in seven quarters.

Eventually but not now: Private home prices are still 61% above 2009 levels and GDP, employment and interest rates still appear favourable. In the previous two cycles, the unwinding of tightening measures only started after the onset of a crisis and a significant fall in property prices (-16% in Nov 97 and -30% in Jun 98 from the 2Q96 peak, -13% from 2Q00 mini peak in Oct 01; Figure 5).

10-15% correction before measures are unwound: We would expect a 10-15% correction in property prices before the existing tightening measures are unwound with supply-side measures to be eased first by suspending the Confirmed List and extending the Project Completion Period for developers. This could be followed by the easing of the stamp duties, removing the Sellers’ Stamp Duty and Additional Buyers’ Stamp Duty.

We expect weak fundamentals to overrule any relaxation in policies. As we show in Figure 5, the unwinding of measures was not a miracle cure previously when fundamentals were weak as physical prices continued to slide 8-34% even after measures were eased or removed. We expect the liquidity and low interest rate conditions to reverse in the next two years, exacerbated by the high supply pipeline, estimating that home prices will correct 5% in 2014 and another 5-15% in 2015. We remain negative on the developers, retaining our Underweight ratings on CDL and Keppel Land as their valuations are at a 29-32% discount to our RNAV estimates, which are not near their previous lows. Our only OW is CapitaLand given its more diversified profile, recovering ROE and its deeper 39% discount to RNAV.


坚硬的鸽子

$
0
0

作者:叶檀

耶伦是强硬的鸽派,是只坚硬的鸽子,她的上台使美联储退出QE步伐更慢。

美联储历史上第一位“女帮主”即将接任。耶伦的理念将使美联储以何种速度、向何处转,将给全球经济带来深远影响。耶伦是有原则的人,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时,担心通胀压力过大,房地产贷款泡沫,呼吁上调短期利率,这些未得到回应的呼吁被一一验证,增加了耶伦预测的信服力。

现在,耶伦是伯南克的坚定支持者,认为美国需要对付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在耶伦上任后,绝不可能大规模缩减QE规模,并会曹随萧规长期将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零利率的水平以刺激经济增长。伯南克在美联储任上的最后一次重要决策,去年12月19日,在美联储2013年度最后一次议息会议的会后发布会上,即将离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将自2014年1月开始,削减国债及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规模各50亿美元。只要通胀情况许可,即使就业率较现有规模大幅上升,也不会提升利率,以保持经济增速。此前的10月9号,耶伦已经被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为下届美联储主席,相信伯南克的任期最后决策也是其盟友耶伦的主张。

耶伦是新凯恩斯主义领头人,相信在特殊时期有必要扩大投资降低利率,目前美国的通胀是50年来最低,其擅长的就业领域研究成为观察耶伦货币政策取向的重要窗口。

在去年3月4日的演讲中,耶伦强调了关注就业的五个标准,失业率、就业人口增长速度、雇佣率、离职率、总体支出与经济增长,当时她就对整体经济做出了偏保守的估计,认为应该继续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11月14日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中,她强调美国经济低于潜在水平,7.3%的失业率过高,并且进一步解释,若拓宽统计范围,那么美国的失业率水平仍高于7.3%(统计口径导致失业人数下降),因为一些长期失业者未被统计在内,“实际的”失业率仍处于10%左右的水平。

毫无疑问,如此之高的失业率会让耶伦长期将利率维持在低位。什么,房地产市场有泡沫?不,我不这么认为,现在的房地产市场是健康的,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什么?美股指数过高,偏离了正常值,不不不,这不是泡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资本市场的火爆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象征,现在通胀率如此之低,谈什么泡沫,真是笑话。

那么,美国何时全面退出QE,利率何时上升?取决于经济增长水平是否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就业率是否大幅下降,通胀水平能否承受。只要可以承受,只要经济数据未达标,就坚持零利率。

真正的问题是,美联储为超额储备金支付庞大的成本,以及庞大的超额准备金降低金融活性,使货币乘数下降。2008年,美联储首次采取超额准备金支付利率(IOER)的政策,本意是当作短期利率的下限,使利率不至于上升。美国银行业存放在美联储的超额准备金规模已经扩张至2.3万亿美元左右,从美联储获取0.25%的利率,而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仅仅0.09%。银行乐得把钱存在联储获得高息,这项政策受到种种非议。耶伦曾经暗示将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或者进行逆回购向金融机构释放国债等资产,以盘活整个金融市场。

耶伦当政的美联储,将坚持零利率政策,将坚持盘活金融资产政策,将乐于看到房价与股价继续上升,只要就业与通胀数据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耶伦是有原则的人,她将与奥巴马并肩作战促使金融机构的运作更加透明规范,建立严格的规范以避免金融机构胡作非为大到不能倒,其中包括提高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使耶伦与奥巴马一样,将成为不怎么受金融机构欢迎的人。当耶伦收拾着金融烂摊子,回想自己建议的金融规则与抑制通胀被拒之门外,如今不得不救火发钞时,她的坚持严格规范的决心不会变。

作为有原则的人,一旦经济恢复或者通胀高过2%,一旦美国经济受泡沫威胁,耶伦将转变成为渐进的加息派。新凯恩斯主义校正市场失灵,而不是代替市场行事。


Viewing all 7567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