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大算起,中国正在进行的反腐败运动已持续17个月了。反腐成绩单颇为抢眼:
2013年全年,全国处分官员超过18.2万人,超过3万名官员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超过2.1万名政府和国企官员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被问责。十八大以来查处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31人,其中省部级高官人数达18人。从地方来看,四川省是反腐败的“重灾区”,据中纪委网站介绍,2011年四川省纪委立案4530件,2012年立案7839件,2013年立案9938件(其中,厅级干部20人、县处级干部246人)。山西、江苏等省也是反腐败“重灾区”,2013年的立案数都已过万。
对全国官场来说,反腐败现在已经起到了足够大的震慑作用。如果以2012年年底708万名公务员的数量来计算,2013年被处分的官员占比达到2.57%——考虑到官员基数以及还未暴露的问题,2.57%的“出事率”在全球公务员体系中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
对于那些“有事”的官员来说,反腐败无异于一种煎熬,不少官员心头可能都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一轮反腐败运动何时会结束?”然而,答案可能会让他们失望,从国内形势来看,反腐败运动才刚刚棋到中局,还有“老虎”没有打,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现在的运动式反腐发展到制度性反腐,中国的反腐败将成为一项长期不懈的运动。不同的是,今后的反腐败将变成一种常态化的监督和治理机制。
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时至今日,反腐败的意义正在演变,它已经超越了执政党“自我清理肌体”的意义,而成为一场影响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运动。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认为,今后中国的反腐败需要处理好如下三大关系:
一是反腐败与改革的关系。对于本届中央领导层来说,反腐败除了政治上立威,很重要的一个使命是为改革护航。在利益集团林立、分化的中国,深化改革意味着要触动利益集团,重新分配利益。反腐败从一个特殊角度切入,有助于清除改革路上的阻碍力量。不过,反腐败并不意味着改革就会自动到来。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改革需要凝聚信心、统一思想,既有改革的勇气,又有改革的设计安排;最重要的是,改革还需要自下而上的广泛的公民参与。从目前形势看,自上而下的反腐败力度很大,但自下而上的改革热情却显得不足,没有体现出深化改革所需要的“势”。
二是反腐败与建设的关系。正如我们过去所分析,反腐败是“破”,而建设是“立”,反腐败之后应该是建设,“破”的目的是“立”。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少数反腐败的“重灾区”,由于落马官员太多太集中,甚至出现了局部的政府事务放缓甚至停顿的现象,很多该做的事要么被推迟,要么官员们不敢去做。因此,在反腐败棋到中局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建设的问题。建设问题表现在官员队伍建设、经济运行、规划与发展的承继、市场化改革、改进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要特别警惕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政府士气低沉、无心做事的现象,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三是反腐败与开放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提出了要强化市场化改革的基本任务。在我们看来,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是开放,对内对外开放市场,开放金融资源配置的限制,放开更多行政管制,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等。其中,政府改革的力度和进展是市场化开放的关键。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国的反腐败已经棋到中局,我们不仅要埋下头来反腐,也要抬起头来看路,处理好反腐败与改革、开放、建设的关系。(AH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