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组成的「贱民解放区」在立院外表达自己的想法,吸引上百名民众聚集。(图/取自贱民解放区粉丝专页)
政治中心/台北报导
服贸议题争议僵持不下,学生代表林飞帆表示要继续坚持下去,但佔领立院进入第17天,抗议学生开始出现不同声音,议场内剩下不到百名学生。林飞帆虽然要大家透过纸条表达意见,还是有人不满议场内的「菁英式领导」,决定离开议场到立院外设立「贱民解放区」,让太阳花学运出现分裂的倾向。
太阳花学运进行以来,学运代表林飞帆、陈为廷可说是「喊水可结冻」,几名干部主导整场学运的决策与走向,但随着学运与政府陷入僵持,质疑路线过于温和、无济于事的声音开始出现,对此,林飞帆强调,外界对运动策略或组织内部所提出的看法都很重要。
质疑无退场机制、纠察学生制度,及不满无法参与决策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多,虽然林飞帆表示会聆听各种声音,现场的学生人数还是不断递减。2日晚间就有23名学生走出议场,到立院外设立「贱民解放区」。
组成学生在脸书上表示「在行动现场,虽然我们积极现/献身,我们却没有参与共同决议的权利╱力,使得这场运动看似集体共享,实际上所有事情却还是一如往常地透过少数决策者来领导、发落」。
还提出贱民解放区的6大原则:讲话与聆听不轻易排除他人,积极接触彼此;反对菁英领导,行动由参与式的彼此讨论激盪而决定;自主参与,不接受盲目指令;不代替他人发言;有任何疑问,坐下来面谈;所有共同决议在贱民解放区决定。
●参与活动现场的踢踢实业坊(ptt.cc)乡民提出对「贱民解放区」的看法全文,取自Re: [新闻] 学运现异音 「贱民解放区」竖旗
很多人都误会了贱民解放区所谓的「声音进不到决策圈」。
今天希望声音进到决策圈,是因为不希望决策圈因为担心对方渗透而逐渐封闭自我,最后甚至无法跟其他参与者达到沟通。
沟通,在一个团体或活动当中是很重要的,由其是这个活动或团体完全是由参与者的热情与自由意志所支撑的时候,必须要让参与者有真正参与的感觉。
我在昨天的一篇文章有提到:每个来参加的群众,都是自发性的参加,并不是被动员,所以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要帮助这个团体的方式。
当然,多头马车一定会造成失败,所以贱解的成员,不会也不是想要成为决策者或领导者的一员,而是希望领导者或决策者不要把自己封闭在决策圈中,只听到少数几个决策者讨论出来的东西。
大家都以为,政府是神一样的对手,所以由菁英决策者来讨论因应的对策;但是大家怎麽没想过,如果政府是__一样的对手,那麽我们需要的正是__一样的队友。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是不变的真理。
昨晚睡前还看到林飞帆发小纸条给议场中的人,我想,贱解原本就是认为决策者不能只听到议场内的声音,所以才成立的;不过当后来飞帆开始在fb po文讨论意见时,我开始看到了希望。今天早上看到飞帆前往贱解,坐下来跟他们一起分享意见,我觉得,太阳花开得更茂盛了。
马金江政权之所以被大家所厌恶,是因为他们自诩为菁英,所以不愿意接纳来自其他人民的声音。
我们之所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就是不希望太阳花为了对抗法西斯而成为另一个法西斯。
我很开心,林飞帆踏出了那勇敢的第一步。
不论是因为大家这几天写的被视为「分化」的文章,还是因为贱解的成立,我都觉得,太阳花,好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