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献金丑闻不断的“泛民金主”、壹传媒主席黎智英再次惹上麻烦。一年多前,黎智英家密会台湾街头运动“前辈”范可钦与施明德等,企图把他们的经验引进香港。密会现场,黎智英特意没收了与会者的手机,以防窃听,但自己却偷偷录音。近日,录音曝光,与会者怒骂黎智英“狗改不了吃屎!果然是狗仔!”黎智英此前大搞黑金政治,同样不择手段……】
author: 辛亦平
2014年9月17日下午2时15分许,身穿灰色西装、戴蓝色棒球帽的香港壹传媒集团主席黎智英,在两位律师的陪同下,离开其位于何文田嘉道理道的寓所,前往北角廉政公署总部。
此时,距离黎智英捐款给多位泛民议员丑闻被踢爆,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7月21日,署名“壹传媒股民”的神秘人士向香港媒体爆料,称近两年来黎智英向反对派政党、议员“豪捐”4000多万港币。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从年少偷渡到港,到白手起家创立服装品牌佐丹奴,再到创办《壹传媒》,黎智英本可谱写李嘉诚式的创业故事,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充当“泛民金主”,并与美国情资机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就连一向不太掺和政治的香港知名艺人谭咏麟也怒斥:“自从此人的集团在香港出现后,我认识的香港已变得不是我们从前所识得的了!”
如今,黎智英再次被曝输送“政治黑金”,资助及策动“反中乱港”行动,能否全身而退引发各界关注。
偷渡到港白手起家
1948年12月,黎智英出生于广东,12岁那年即偷渡到香港。黎智英在其著作《我是黎智英》一书写道:“解放后,父亲叛逃香港,家财散尽,母亲也 遭批斗送去劳改,8、9岁就要赚钱养活自己和姐妹。曾经替一名香港旅客搬运行李,但是他没有赏钱,只给一块由香港带来的巧克力,由于从未见、食过,放入口 后,觉得是天下间最美味的巧克力。我心想,这是香港人,巧克力必来自香港,香港必是人间天堂,所以我也应该去香港了!”
只身携带1元港币经澳门游泳偷渡到香港当童工的黎智英,最初的月薪只有8美元。他后来曾经当过销售经理,因为公司的一次记过处分,下定决心自己创业。
虽然黎智英只有小学程度,但是依靠自己学习,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又在投资股票上获利丰厚,并于1981年创办了佐丹奴时装连锁店。
上世纪80年代末,黎智英制作了20万件支持“民运分子”的T恤,印上各式标语,并因此结识日后被称为“搞事四人帮”之一的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其他三人分别为前天主教香港教区枢机主教陈日君、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以及黎智英本人。黎智英涉足政治之路就此开始。
政治献金超过亿元
1990年,黎智英将佐丹奴股份全部低价售出,自此把目光投向传媒领域。黎智英本人及旗下《壹传媒》与香港民主派关系密切,20多年来,黎智英向民主党、公民党、社民连等反对派贡献了大量“黑金”。
外界相信,此番黎智英到廉署“喝咖啡”,应该是协助调查,但廉署表示不评论案件。而资深人士、廉署执行处前副处长徐家杰则相信,黎智英是按调查程序到廉署协助调查,是8月28日廉署突击搜查黎宅之后的后续程序。
此次政治献金丑闻,让黎智英再度冠上了“泛民金主”、“大水喉”的头衔。从这些政治献金的受惠人看,不仅有民主党、公民党这样的“老泛民”,也有社 民连、工党等新兴激进泛民,连占中发起人戴耀廷、占中三子之一朱耀明也在其中,更不消说黎智英的“老友记”、与其一道被称为“搞事四人帮”的前政务司长陈 方安生、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和前香港教区主教陈日君了。
此番被踢爆的4000多万港元, 仅仅是近两年来的捐献数目,如果算上2011年10月那一次曝光的7年间捐献6000多万港元,那么,黎智英这些年花在泛民以及诸位“老友记”身上的钱, 已经超过亿元港币了。至此,黎智英想不戴上“泛民金主”、“大水喉”的帽子也难,而这些纠结不清、数额庞大的捐献,也让他与泛民的关系显得剪不断、理还 乱。
被封泛民“大水喉”
在香港,黎智英与泛民关系良好是公开的事情,人尽皆知。而黎智英也从来不否认他与泛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早在2011年10月,包括《明报》、《星岛日报》在内的媒体就曾报道过黎智英的“捐金”丑闻。那一次报道依据的是一份疑似黎智英私人账薄的Foxy文件。
这份文件显示,黎智英于2005-2011年期间多次捐款给泛民政党和个别人士。其中收到捐款最多的,便是黎智英的“老友记”枢机主教陈日君,约 2000万港币;民主党获得1300多万,公民党获得1500多万,陈方安生等人也获得数目不等的捐献,总计超过5000万港币。
与此番丑闻踢爆后相关各方纷纷回应有所不同的是,当时黎智英本人与获捐款的政党和个人均拒绝回应有关文件和报道。那时,香港媒体已经把“大水喉”和“金主”的头衔冠在黎智英的头上,此番再度给他冠以这样的头衔,不过是一次“二进宫”罢了。
2014年9月17日,黎智英一来到廉政公署总部,就被媒体记者包围。
在2011年10月的丑闻风波中,尽管拿钱最多的枢机主教陈日君并没有正面回应媒体对捐款数目的追问,只是回答“你们已经知道数目了”这样的话,实际上表明他已经间接承认了数目的可靠性。
此番献金丑闻爆发后,9月12日,黎智英旗下的《苹果日报》在头版报道称,廉署8月底曾经到访梵蒂冈香港代办官邸,查询陈日君涉嫌收取黎智英秘密捐款事件;并称梵蒂冈为了与中国改善关系,曾就政改问题向香港教区施压。
然而,这篇报道很快就被教区和教廷代办否认。教区称梵蒂冈从未以任何方式向教区施压;代办则否认廉署曾经上门,指该报道“纯属猜测、不符事实”。
《苹果日报》发表这种假新闻的动机耐人寻味。有学者指出,这种报道可起到煽动教徒和其他港人占中的效果。信奉罗马天主教的黎智英做这样的事情,也算是不择手段了。
从“老泛民”到新兴激进泛民,从“老友记”到新晋议员、新科占中人士,黎智英这样的做法大概是要把香港所有的反对派党团和人士都收拢到自己一边,帮他们把“民主”搞掂,以金钱开路,从而达到对泛民和其他反对派如臂使指的目的。这倒也符合黎智英一直以来的反中反共理念。
众所周知,香港没有政党法,政治党团所收受的捐款、献金无需申报。但立法会议员却有申报机制,须登记相关个人利益,立法会规定议员一旦有直接金钱利益,则不仅要申报而且不应在涉及利益相关方议案表决中投票。
值得注意的是,收受黎智英捐款的立法会议员们都没有申报这些款项,只是在丑闻曝光之后,才陆续以各种理由加以说明,要么不承认收过钱,要么只承认只是“袋住先”。
9月17日,当黎智英走进廉署总部的时候,那些收过钱的泛民人士面对媒体,纷纷王顾左右、闪烁其词,要么澄清自己没有被廉署请“喝咖啡”,要么干脆拒绝评论。这一派看上去心中有鬼的景象,让人很难相信他们的话,只让人感到这一场戏简直是越描越黑。
或为美国代理人
除了廉署之外,税务局也介入了案件的相关调查,这让黎智英陷入“周身蚁”的困扰。但黎智英毕竟是黎智英,他不会做“缩头龟”,而是多次密会他的“搞事四人帮”老友记,其中与李柱铭的相会最为频密,有香港媒体爆料称事发至今黎李会已至少上演了八度。
9月6日,黎智英、李柱铭在黎的游艇上相会,在场的还有此次丑闻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黎智英的左右手马克·西蒙,这三人的相会是事发之后所罕见的。
媒体报道指,在场的还有一位蓝衫外籍男子和一位绿衫白发的中国籍男子。这一场游艇会持续了4个多小时,从上午10点多直延续到下午3点。
而在黎智英“政治投资”的明细表中,马克·西蒙的影子无处不在。香港《东周刊》披露称,马克的父亲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他本人从“外交官摇篮”乔治敦大学毕业,之后到美国海军服役,专门负责情报工作。退役后,马克辗转来到香港从商,“自然而然地搭上黎智英”。
香港《文汇报》称,马克是美国共和党党员,更是共和党香港支部主席,黎智英给各政党的捐款完全由他代办。以前香港反对派若要在《苹果日报》等广告, 一律要经马克核批,而从2003年开始,他不断以壹传媒及《苹果日报》高层身份捐款给美国政界,8年捐款超过20次。单在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他 就先后3次捐款给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
2014年8月29日,香港民众制作告示牌,抗议黎智英的“黑金政治”。
香港社会质疑,香港反对派真正的“超级金主”有美国身影,而“维基解密”披露的美国驻港总领馆的外交密电也证实,包括黎智英在内的“搞事四人帮”勾结外部势力。
2014年6月19日出版的《东周刊》则披露5月底黎智英在香港与美国前副防长、被认为是鹰派人物的沃尔福威茨密晤。黎智英则辩称自己与沃尔福威茨是相识多年好友,当日只是趁其前往印尼前抽空叙旧。
“黑金政治”难成一世
黎智英的捐款从何处来、马克·西蒙是不是美国情报人员等等,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黎智英承认了他捐了钱,也有人承认他们拿了钱,“金主”与小厮的关系已经得以确认。
尽管在廉署突查黎智英住宅之后,有相关人士指廉署调查有“政治因素”,而这一指控已被廉署否认。这样的案例已经足以证明“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利益链条的存在。
廉署突查之后,黎智英的住宅动起了工程,先后在铁闸加上了巨型黑色胶布和白色帐篷,被人称为“白顶黑狱”。有玄学家称此工程为屋主惹上“是非官非”之兆,且陷入越描越黑的局面。
这虽是玄学家言,但看上去也倒有几分符合黎智英当下的处境。前有廉署,后有税务局,立法会又将于不久之后复会,势必对政治献金丑闻开展调查,黎智英 的麻烦恐怕会越来越大。《文汇报》9月18日发表社评,称黎智英涉嫌触犯《防止贿赂条例》,呼吁廉署依法追究黎智英以及收受捐款人士的刑责。
这样的局面,大概是黎智英和泛民起初没有想到的吧?而黎智英与泛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此时此刻大概会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2014年9月17日下午5时许,当黎智英在两名律师及保安的协助下走出廉署大门时,面对记者们如林的长枪短炮,黎智英只仅仅说了一句话,称其“会坚持争取香港的普选,会继续支持争取普选的同志及所有人”。
外界普遍认为,香港不会是黎智英的香港,立法会也不会是“苹果”的立法会,“黑金政治”成得了一时,却成不了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