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谓的效费比到底应该怎么看
在讨论武器装备时都离不开所谓效能费用比,尤其是中重之争中很多话题都来源于此。那么所谓效能到底是啥,费用到底该如何算,军迷要把这个东西搞清楚后再下结论。
1、首先说效能:
真正的效能来源于针对任务需求的评估,而任务需求则是多种多样,不同环境、不同对手、不同的技战术对效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为何以前战场上出现多 种飞机的缘故,也是后来F-35想要取代一大批不同军种和不同使用要求的飞机的缘故。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飞机干好 这些事情,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2、接下来再看费用:
如果不考虑费用,那么全用高端货估计谁都愿意。打个比方,如果钱不是问题,那么估计家用轿车大家可能都选择高档车了,但显然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钱是个问 题,而就算是亿万富翁,如果不是考虑家用而是要开个租车公司,如果不是专门面对高端客户的租车公司,那么面对大众需求就会是高低档车都有,而不是都用高端 车。出现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就是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高档车才能办妥,如果家里没有那么多钱,还要买高档车,其结果就是买得起用不起。
3、把效费比结合到一起看:
把效能和费用结合起来再看,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多数任务执行的时候什么算够的问题,譬如在南海中美飞机靠近的时候,J-11B也就挂载也 就2中2近,并没有满挂。J-10早期也是2中2近,后来搞了复合挂架后才到4中2近。这说明一个问题,在很多任务中,并不是满载荷执行,这就好比家用汽 车,虽然是标准的5人座,但很多时候就司机一人人上下班开车,然后针对这种情况又出现了SMART这种两人座的车,原因就在于使用成本的问题。而很多网友 常常比较的是采购价格中四研制费用均摊,但并没有考虑到长期使用费用的问题。另外需要说明一下,在国内计算飞机全寿命周期费用时,使用费用中已经包含了地 勤人员、车辆等的工资。而机场设施等恐怕不好就算作投入,因为机场打仗时面临被攻击的可能,总归是要有备用机场,而且机场是多年投入,单算到某个机型身上 也不合适。
4、再看数量方面的要求:
另外在执行任务上,有时候只有质量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数量。简单一个比方,所有飞机都有妥善率的问题,不是任何时候所有飞机都能升空作战。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需要在多个方向上需要24小时执行任务,那么这个时候会发现有出现数量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北京汽车尾号限行,如果家里就一辆车,碰到尾号限行就没 辙了,而如果有两辆车,即便一辆不怎么样的车,但不限制你仍然可以办事。
5、再综合来效率费用比:
显然战场上有很多不是非重四不可的任务,如果用重四执行,就存在浪费问题。打个比方,用奔驰拉货不是不能拉,但显然有点浪费;或者说就1-2个人上下班开 车,开个豪华奔驰S系列当然也可以,但SMART也足够。而另外一方面飞机、飞行员都不可能长久留在空中,必须持续待机或者轮换,探测发现目标范围总归有 限,就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其最终衡量的要求就是用多少东西干多少活最划算。
二、重四/重三和重四/中四是搭配还是过渡
任何国家武器装备都不会在一夜间之间替换掉,都是逐步替换,替换的速度和替换情况依赖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钱的情况。像美国基本就是三代机全部替换掉二 代机,F-16生产没有多久F-4就停产。而F-4延迟停产基本上是为其他国家生产,老美自己使用的F-4比较早就不采购了。在老美那里,出现二代三代同 时使用属于过渡状态,说搭配也可以,但本质上来说并不属于刻意的搭配。同样在四代机时代老美F-22投产前自用的F-15也停产,F-35在投入生产前美 国的F-16也停止采购多年。这算是有钱有能力的是这么做的。
对于没钱和没能力的,譬如我们国家以前,甚至包括现在。J-10开始生产后还生产了部分歼七和歼八,当然数量都不多,但这属于没办法,原因在于我们三代机 也刚开始上手,三代机生产线和生产数量(包括J11系列)还满足不了要求,而部队又不能没有飞机可用,所以必须有一些飞机填补空缺,否则连正常的训练都保 证不了,何谈什么战斗力。而我们国家未来的生产规模和数量也还需要继续突破,现代飞机越来越复杂,在这方面不突破那么满足不了军队正常的换装要求。在这方 面我们可以简单估计一下,国内战斗机总数量即便少也应该到美国战斗机总数量的一半为合适,再少就无法保证我们未来要超越美国的全世界第一GDP的安全。美 国的战术飞机数量,F-22和F-35先后要生产2600架左右,我们四代机总共得1300架比较合适,而如果飞机寿命是30年,算30年把飞机全换完, 那么每年生产量至少得40架。实际飞机生产并不是平均的,F-35大量生产时年产量会达到200架,而不是90架,对于我们而言换装1300架高峰年产要 100架可能是合适的,这是我们当前可能都达不到的。这也就是网络传出在制造方面一些地方正在筹划要突破的原因。
对于西方国家,分两种,一种是完全采购美军体系的,基本上和美军同步换装,因为飞机寿命就那么多,飞机也像车一样使用时间久了维护费用高,还容易出问题。 另外一种是具有自行开发能力的,替换的时候是根据自己机群的寿命周期去替换,当然有很多飞机是要用到足够寿命才会替换,毕竟再便宜的战斗机也是战斗机,动 辄都是上千万的资产,所以有些飞机我们看到还在执行特别的任务,算是物尽其用。而老美在物尽其用上比其他国家财大气粗,虽然有些飞机还可以使用但也退役, 但老美退役后并不是拆解卖了废品,而是保存到沙漠中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我们要区分开正常替代过程和真正的搭配使用。
三、我们面临的情况:国家尚未统一、周边领土争端未解决,周边却四代云集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我们整体上获得了比较平稳的发展机遇,期间也碰到了很多事情,但总体上来说都还不是老美军事上关注的重要对象。譬如 到2000年我们的GDP还在第6-7位,在2000年以前我们发展速度也是很高,但说实话起点太低。而几次老美想对付我们的时候,正好有其他事情吸引其 注意力,譬如91年萨达姆入侵伊拉克、2001年的911事件。到2010年老美开始回过味来,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我们身上,提出空海一体战,而这几年就开 始在我们周边闹事。而目前能够使用常规武器威胁到我们的,基本上就是老美,其他国家则仗着老美的势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而这个势中,政治、经济是一方面,很 重要一方面是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我们和老美差距到今天仍然很大,而国际政治遵从的丛林法则,则是弱肉强食,我们国家18-19世纪被持续的侵略和作为半 殖民地,都是与这个有关。我们面临的未来发展时,即便我们自己不想当霸主,但我们的经济规模已经到举足轻重的时候,不管愿意不愿意,都逐步到了舞台中央, 一个国际会议上如果没有中国参与,这个会议的影响力就大大缩小。那么这个时候作为最终手段的军事力量,如果没有与经济相匹配的的地位,那么经济力量可能也 会大大受到限制,在一些事情上损害我们的利益。
所以,如果要维护我们的利益,我们首先是要统一国家维持周边的稳定,在没有走出第一岛链就说我们在世界上如何如何,这些都显得很空。我们现在的反介入策略 也是先要解决国家统一和走出第一岛链问题。等到第一岛链问题解决好后,我们就去掉了勒在脖子上的绳索,能够展开手脚做些事情,但仍然难以说是全球行动的力 量,要达到全球行动,估计得三十年后了,譬如三十年后我们的经济是美国的1.5倍,我们的军费按照2%的GDP能够有美国的70-80%(美国军费长期占 美GDP的4%左右)。但在这之前,我们的军费仍然有限,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是要反介入和稳定周边,在在这个力量拉锯战中,面比实际上任何国家周边都要有 更多四代机的情况下,我们的四代机数量必须到一定程度。
在周边四代机的数量方面,大家可能还得去再考虑考虑我们面临的情况,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周边四代机最多的国家,周边情况比任何国家都复杂:
就老美自己来说,加拿大相当于美国的一个州,用的是F-35,根本无法威胁美国,墨西哥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很弱。通过白令海峡能够威胁到美国的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而西伯利亚本身俄罗斯防御都很是问题,而四代机能够威胁老美的也只是阿拉斯加,离美国本土还远着呢。
俄罗斯在东部是中国,在南部都是以前的加盟共和国,在西边是欧洲小国,装备的就是数量不多的F-35。美国长期驻扎F-22的阿拉斯加,面临的也只是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而日本面临能够威胁到俄罗斯的,也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样距离俄罗斯的核心地带远得很。
日本的东边是大洋,除了美国能够威胁到他们外,除非是有另外海洋大国威胁他们,否则他们东边是相对安全的。如果我们不从东北去威胁日本,日本西边面临的是朝鲜和俄罗斯,朝鲜没四代机,俄罗斯未来几十年就是守成而已。
印度北边靠着我们算一个军事上的对手,西边的巴基斯坦其实威胁不到美国多少。南边是大洋,东边是东南亚国家,所以四代机对他们的威胁,除了我们和我们可能卖给巴基斯坦外,基本上空中威胁不大。
我们就不同了,北边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不适合人类居住但用作打仗并不是多大问题,苏联时期在我们边境陈兵百万可不是闹着玩的。今后几十年其是守成策略,但 俄罗斯这个民族和国家向来对领土贪婪,谁也不能保证我们真正有问题时其不会背后来一刀,我们国家丢失最多的领土就是被俄罗斯占有。所以这个国家是不得不防 的国家,即便是现在面临老美压力时双方不得不靠近,但最终仍然是各有所图。我们西南边印度仍然和我们有领土争端,1962年还打过仗,我们打赢了仗还让领 土争端持续,本质上就是我们的力量也只是那个时候能够暂时到喜马拉雅山以南,不能维持长期。那么如果我们虚弱时就有被印度掠取更多领土的可能。而东边我们 即便不考虑韩国,日本和我们又钓鱼岛争端,虽然打仗的可能性不大,但谁有能保证完全没有打仗的可能。另外美军在日本有大量军事基地,驻扎在冲绳的基地离我 们的经济核心就很近。
所以我们是这个世界上周边最为复杂的国家,而我们自己的任务又很重,国家需要统一,领土争端需要解决,过去那个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实属实力不济的缓兵之 策,实际上这个缓兵之策也基本没用,大家也就是打打口水仗,都像自己单独弄。东海油气田和日本谈不上个啥,钓鱼岛本身作为岛屿没啥资源,但作为领土分界和 周边海域资源就不容小瞧。争钓鱼岛不是为了岛屿本身,而是岛屿后面代表的更多利益。同样在南海也是如此,南海作为我们的近海,是实际上主要的海运通道,资 源被周边小国掠取,而我们自己还要花大价钱从别的地方采购,我们对自己宣称的国土和利益都不能保护,何谈保证海外利益。当然我们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 解决与老美的军事力量对比问题,当我们的军事力量在亚洲能够对老美形成优势时,一些东西就会被扭转,但我们并不能穷兵黩武,还得保证军费开支不能影响长久 发展。
我们的军事力量要保证能够在这个复杂周边环境中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就要在对付一方时要防备其它方的背后下黑手。这个可不是个危言耸听,我们现在的领土争 端本身就是我们虚弱时候造成的。我们以前的策略是等待实力和时机,而如果实力增强后不去解决,那么就永远失去部分领土了。
四、到底该怎么搭配
大家都知道我的观点,这里还是再说说:
军事装备上未来老美会以我们作为假想敌,其本身是要延续他们在亚洲的主导地位,目的是减缓我们的发展,利用我们周边的领土争端来制造事端给我们找麻烦。我 们虽然口头上说欢迎老美在亚洲其作用,但周边的领土争端中在亚太地区可以说是一山不容二虎,现在的欢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缓兵之计,或者是不得不为之的事 情。未来不管如何,都是要把老美力量往外挤,除非老美变成对我们合作伙伴,否则力量上的对抗将为常态。上个月的南海军机接近事件背后还是有很深的东西的, 据说与跟踪我们的核潜艇有关。而最近凤凰网上也报道老美核潜艇在东海和南海活动,这说明老美已经把核潜艇这种装备游弋在我们家门口,而要反潜艇有利的手段 反潜机则需要制空权的保护。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护我们周边的制空权,靠全重型四代机,想想也不大可能。靠重四加部分重三,话说重三怎么才能面对代差情况下能够打掉对方,这个始终是个 问题。所以周边有足够多的四代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足够多的四代机。至于周边四代机的数量多少,话说最大变数是美国人计划投入多少四代机,还有我们为其他 方向预留多少四代机。
我曾经问过认为应该用重四的人到底我们要多少重四,到目前尚未有谁给出明确的说法。譬如300架重四够不够?显然大家会觉得300架重四少了点,印度据说 采购200多架四代机,日本未来可能装备超过100架F-35四代机,F-35并不是为了取代F-15的,日本自己还在研制属于自己的四代机,最近那个心 神验证机的视频中说日本要在今后几年谈四代机发展事情,显然日本想摆脱老美的控制走自己的路,而那个四代机更多是取代F-15,如果不能独立发展,很有可 能再多采购F-35。而从日本的军费开支来看,空军今后维持超过100架或者更多的四代机完全是有可能的事情。至于美国投入到我们周边的四代机,就是把 F-16和部分F-15在寿命到期后替代掉,怎么也会有100架以上,再加上其在紧张时能够做到的兵力投入,四代机很容易就能达到500架以上。
那么我们投入400架的重四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不排除到400架以后在面上会好看,但我们的经济中心都在别人的武器威胁下,这四百架要维持足够的制空 权,是不是还有点少啊。那么到500架以上,我们的军费能够支持那么多飞机么?恐怕很难。尤其是更多的重四意味着更高的运营费用,所谓买车容易养车难,同 样买飞机容易养飞机也是个难事,正是基于这个老美才搞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的理论。
所以我们未来面对的都是几个排名世界前几的空中力量装备,而这些国家或多或少与我们都有领土争端或者不是一条心,在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碰到这个事情的确是 个问题,我们不像美国那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收到太多的干扰。所以我们的四代机必须要有足够的数量,而从稳定周边来看,还需要针对 单个国家具有相当的优势,对于老美如果投入重兵要能够抗衡他(不要忘了老美在朝鲜、越南打了两仗,也不要忘了老美在欧洲为了对抗苏联投入重兵,在亚洲老美 投入重兵完全是可能的事),这就决定我们要在无法支撑起足够数量的全重四情况下投入相对费用较少的中四,这个中四的作战能力却不是重三所能够弥补的。
五、小结
效费比是个很综合的事情,效果要根据作战任务来衡量,而作战任务要根据多种情况和对手来衡量,如果针对这个没有真正的深入分析,那么计算公式中的分子的事情搞不清楚,效费比也算不对。
费用是分母,费用要和效果匹配,而且要把不同的任务的效果带进去。
在这种效果和费用的限制下,尤其是费用的限制下,而我们却有世界最复杂的周边形势,有国家尚未统一,领土争端尚未解决,周围却是四代机云集,我们过去是把问题压着等待今后有实力去解决,可不是永远不去解决,永远不去解决意味着永远失去控制。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寻求全生命周期费用低廉与解决国家统一和领土争端的高要求进行平衡,进而走出第一岛链维护国家利益,是我们未来二十年之内必须考虑的事情,不能再往后推了。不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永远难说崛起。
在这种限制和要解决的问题情况下,几乎可以说重中搭配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也是基于这个认知,我敢和别人打赌。
各位如果要反驳这个看法,那么希望也从上述方面进行讨论。我想看看不同意见。
http://lt.cjdby.net/thread-1903943-1-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