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分两种,一种是天灾,一种是人祸。前者来临时我们无能为力,但当意识到后者的存在时,是否能从个人角度为改观它做些什么。最近 视线中总是出现有关“无盖窨井”的新闻,其中有年轻女子,孩子,老人,宠物……作为个人,我们能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做些什么?看看网友的真实经历:
我掉进去过,我还活着。
大约是2005年的夏天,我和前女友手拉手幸福的走在帝都亚运村阳光飘亮广场北面的慧忠北路的林荫人行道上。只听见前女友尖叫一声,瞬间我就消失了。
等 我回过神来,发现我已经掉在窨井中了。幸运的是,以我大学守门员、攀岩5.11a水准的身手,我在完全没有反应时间的时间里用2手撑住了自己。复原现场 是:一个脑袋还在地面上身子悬在窨井中全靠胳膊撑住的男人,和旁边有个茫然无措的女人。路人都来不及反应,该干嘛干嘛,连个围观的群众都没有。
我牙齿痒痒的爬了出来,检查了下身体,只有胳膊上有些很小的擦伤。前女友也才缓过神,帮忙检查身体,拍打灰尘。确信无恙后,我们开始勘探现场。
原来我踩上了一个陷阱。就是原始森林里逮野猪的陷阱,看上去是一块正常的井盖,踩一下就翻转过来,野猪就掉进去了,然后欲哭无泪,要活活饿死到猎人来收割的日子。它NND个熊,我终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是个丛林社会有了深刻的体会。
TMD,太坏了,如果是口无盖井我不长眼掉进去,我还能自责一下,然后替有关部门开脱一下,然后赏自己五毛钱。这TM是个陷阱,就在人行道上,没有任何征兆!
还要庆幸的是,我踩上的是一个干井,不是传说中的大杀器——热力井——不摔死你也活活烫死你,还省了褪毛这道工序,也不是摔不死你恶心死你的污水井。总之,写到这,我羞愧了:我的毫发无损完全取决各种小概率的组合而不是我刚才自豪的敏捷身手。
差不多这个时候,围观的群众才出现,他们在帮腔声讨有关部门的同时肯定还做好了看热闹的准备。还好我没有让他们失望,我开始想:如果今天掉下去的不是我,是我前女友怎么办?是我爸妈怎么办?当然,8年后的今天重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加上:如果掉下去的是我女儿怎么办?
他们肯定没我这样的身手,摔下去不死即残呀!
出于公民——当然这只是我自封的,在有关部门眼里我只是个光纳税大龄外地来京务工者——的愤怒和责任心,我开始打电话。
8 年后重述这个故事,我仍旧能体会到那天那个20多岁的愤怒青年的无力感。我用自己的手机、话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亲身经历,仅仅要求有关部门马上派人过 来检查现场树立警示标牌而无果。光找到这口陷阱的主管部门就费了不少于20通电话,30分钟。打过去,各种不归他们管,态度好些的给你另一个电话,态度不 好的,说不了2句就挂。总之,电话打到后面,我也生气了。连“如果今天掉下去的是个老人……”这种完全无力的话都说出来了,须知,这些自认为很有力量的话 在电话那头听起来不过是个屁而已。
我现在已经忘了最后找到那个部门了,貌似是朝阳区哪个片区的绿化维护队~让他们马上派人过来维修,或者立警示牌,他们只说会派人来检查,我追问什么时候并要求马上派人来被拒绝后,我也生气了。
我知道还有更高尚的做法是,继续值守在这个陷阱,警告路人回避,直至有关部门的同志出现,然后向久旱逢甘雨一样冲过紧握亲人的手,终于盼到您来了。但这个等待的时间我不知道,我还有自己的事要去做,今天没有报999把我拉到医院急救已经是祖坟烧香了。
于是,我选择了:把井盖搬一边去,最少不再是个陷阱,白天还是很容易回避的,然后找了根长树枝丢进去,然后。然后就走了呗~
如何避免深陷绝境才是王道,才有讨论的意义,对吧?
1.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贵国本质是个丛林社会,人吃人之余,窨井也吃人。倒是很久没有猛兽吃人的消息了,估摸着猛兽都快绝迹了。
出 事前可以批评政府,抱怨有关部门,宛如是个公民。出了事故(尤其身处事故之中时)就千万要摆正心态,能依靠的就是你自己。比如一不留神开车经过广渠门时, 一定要提醒自己,此处洪水和杀手出没,我怒火街头神勇无敌之城管和最美武警公安消防子弟兵都远在天边的新闻联播里,只有自己才靠得住。
抛弃一切对贵国的不切实际美好想像,才能活得更久。
2.自救才是王道。
以上故事,敏捷的身手是保护自己的基础。
差不多同期,我另一个朋友在东四环白家庄停好车,下车后一脚踏空,也掉进窨井里了。一个月后见到他,他满脸的伤痕,胳膊上还打着石膏呢。他是个胖子,身手也不及我,所以他受伤比我严重。当然,指望有关部门的赔偿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梦,摔了白摔。没摔死就是命大。
所以,锻炼身体是王道。
3.走在路上别分神。
什么低头发短信、刷微薄微信都是极度危险的,且不说掉井里一命呜呼,被人抢了手机,过马路被车撞的可能性都很大呀。老老实实走路。
4.井盖神马能不碰就不碰,没事别去试自己运气。
5.刮风下雨的,视线不好,看不清路的情况下,就更加小心,能呆着就别动,能慢点动就别冒冒失失的动。
总之,记住:在这个操蛋的社会里,自救才是王道
来源: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1595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