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今日(6月20日)报道,被业界认为现代变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关键技术在中国南车取得产业化突破:世界第二条,也是中国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线已经建成,最早将于今年下半年投产。
IGBT芯片
IGBT:高大上的名字 与生活息息相关
IGBT,一个很神秘、高大上的名字,它的全称是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它的译名并不比英文更容易理解: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但这并不重要,只要记住,有了它,我们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吸尘器才可以运 转,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才可以使用。
在我们并不直接接触,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领域,像工业变流、航空航天、石油、冶金、船舶等,IGBT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南车株洲所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工艺车间
简单来说,IGBT是一种实现电能转换和控制的电力电子器件。复杂一点说,用电设备终端都需要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大小,即不同功率等级的电力设 备,这就需要大量采用IGBT等功率器件进行电能的转换和控制。比如在我们熟悉的高铁动车组,其电能的转换首先是将电网2.5万伏的高压交流电,经过降 压、整流、逆变等方式,转换成可以调频调压的三相交流电,最后供给交流电机,这个过程称之为“变流”,最后输出的三相交流电供给交流电机,从而获得牵引整 列高速动车组前进的牵引力。
IGBT在我们生活的基础领域——发电也是重要的存在。在发电领域,风、水、太阳能等能源发出的电是一种粗糙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电能,就是我们 俗说的“粗电”,而要想转换成精细的、可控的、稳定的能够并入电网的“精电”,进而适合不同功率电力设备,需要采用IGBT等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对电能的品 质转化,以风电为例,风机的叶片带动发电机旋转,发电机发出的频率往往不到电网频率的一半,因此需要用高压大电流的IGBT模块,重新产生稳频稳压的交流 电。
中国南车株洲所大功率IGBT产业化基地外景
哦对了,还有一点没说,这条生产线是中国南车旗下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投产的。为了这条生产线,株洲电力机车投入了15亿元。首期将实现年产12万片8英寸IGBT芯片,配套生产100万只IGBT模块,真正实现IGBT的国产化。
国家多部委关注IGBT研发
IGBT,是一种实现电能转换和控制的电力电子器件,中文名叫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自从1897年科学家发现“电子”这个物质后,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并控制这个神奇的粒子来造福人类,1904年,科学家发明了二极管,这标志电子学技术的开端。
早在1996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就把发展IGBT芯片及模块产业化作为重点项目,近年来更频频出台政策支持IGBT国产化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项目纷纷将IGBT技术的研制与产业化列为重大课题。
先进的IGBT设计技术与制造工艺是推动IGBT产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自2010年开始,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 下,中国南车筹建国内首条专注于IGBT芯片的先进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工艺能力和产能,满足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对IGBT器件的需求,打造一个支撑未来先 进器件发展的工艺平台,提升我国在基础器件方面对未来的掌控能力。
株洲电力机车总经理:8英寸专业芯片生产线有新的突破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电子器件消费市场,仅IGBT产品在国内的市场需求规模就已超过100亿元。但长期以来,全球IGBT技 术主要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企业手中,中国的IGBT芯片及其相关产品99%以上依赖进口,特别是在1200伏以上中高压IGBT技术及产业化能力上,与国 外厂商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
近年来,通过资本运作和自主创新,中国南车迅速掌握了IGBT芯片设计及封装成套关键技术与工艺,成为国内唯一自主掌握集IGBT芯片、模块、组 件、应用全套技术的企业。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介绍,在技术方案、工艺路线、设备选型、产品开发等方 面,中国南车8英寸专业芯片生产线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沟槽技术、高能离子注入、超薄片加工、激光退火与铜金属化工艺等关键技术的运用方面都走在国际前 列。
据他介绍,今后,中国南车半导体产业将以IGBT关键技术为核心,依靠公司广大的应用平台,以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经验为基础,全面发力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柔性直流输电和光伏等领域;开发6000V、9000V的IGCT以及配套二极管,推动我国变频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