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信力建
果不出所料,在经历数个月的红黄衫军激烈冲突后,泰国终究未能走出 “和平示威——暴力冲突——军队介入”的怪圈,随着5月22日泰国陆军司令巴育宣布成立维和委员会,并亲自担任委员会总负责人起,军队全面接管国家事务,泰国的动荡政局再一次由军人主政告一段落。目前泰国军队已全面执掌政权,看守政府总理英拉及高官被拘押(虽然很快获释,但每一个获释的人都必须与全国维持和平秩序委员会订立保证书,向后者报告确切去向)。一度藏匿的前教育部长差徒龙5月27日现身首都曼谷的外国记者俱乐部公开反对政变,即被士兵带走。而未及时到军队“报到”的前内政部长乍鲁蓬有可能面临最高两年的监禁。看守政府显然已名不存实也亡。
即使如此,已自行宣告成为“代理总理”的巴育仍坚称这次不是政变。5月26日他承诺,一旦国家恢复和平,将恢复民主制度。他还保证泰国将产生过渡总理和内阁并举行议会选举。不过,他没有给出具体时间表。
军人干政,民主制度中断,堪称是泰国的一大政治特色,这种现象被称为“泰式民主的困境”。其实自1932年实行君主立宪制以来,泰国已经发生大小政变20次,泰国现代政治史也是一部军人政变史,从未脱开从街头示威到军人干政到政府倒台再到剧目重演的轨迹。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谁当总理已是其次,但这劳民伤财、动荡不安的政治恶性循环却像没有完结篇的噩梦,把人民一次次硬拽进恐惧和失望之中。
泰国是从集体政体、宗法社会中走出的民主国家,其从1932年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虽然在形式上学足西方三权分立、选举模式,但民主的框架下,民主的内核没有发挥最大的能量。这不成熟的民主体制有着历史的原因,更缘于民主进程中因认知片面而造成的若干要素缺失。
历史方面的原因,泰国还是一个王权至上的国家。在同为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日本,不管英国女王、日本天皇在形式上的权力有多大,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有多崇高,但国家的实权在内阁,议会是最高司法和立法机构。但泰国有所不同,2006年前首相他信被军人政变推翻前两个月,泰国陆军总长向一群年轻军官训话时就曾如此形容:“士兵就像马儿,政府只是骑师,不是马主,你们是听候国家和国王陛下差遣的马儿。”简言之,泰王的地位不是“虚的”,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民众中也有着至高地位,是能左右时局的。泰国所谓的三权分立也只是在王权下的运作。在泰国的历次政局动荡、军人干政中,泰王的默许实际上对民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民主政治内产生分歧,党派利益冲突白热化时,泰王和军方急于重新洗牌,红黄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然后重新来过。凭借泰王的权威和军方的枪杆子,确实可以使国家得到短暂安宁,但深层次的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社会动荡也就会循环往复。
可见,泰国短短几十年的民主尝试,还不足动摇和抗衡以王权、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社会固态和实权集团。从这个角度来看,泰国从实行民主制度始即道阻且长,它被时代潮流推动着滚滚向前,却缺乏扎实的根基。
尽管有着历史的特殊性,但泰国确实自1932年走出了民主政治的道路。泰国实行议会制,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政府由民选出来的,政府几年一届,反对党拥有监督的权利。然而,看似正常的民主途径,泰国却反复走进民主的怪圈和困境,这其中究竟缺少什么必要因素呢?我们不妨来做个简要分析。
首先,缺乏的是理性,这是对民主制度不够信仰和敬畏的表现。泰国几十年来周而复始的民主困境,大多数是从街头政治开始的,不管是黄衫军支持的党派执政还是红衫军支持的执政,无不将游行示威占领机要重地、商业中心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都奉行“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原则。几年前他信被赶下台后,红衫军曾誓言以牙还牙,2009年红衫军为了要时任总理阿披实下台,不仅扣留了总理秘书长,还一度大闹东盟系列峰会主会场,危及当时东盟首脑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2010年3月红衫军组成绵延80公里,号称“世界最长的反政府车队”,并搜集了30万毫升的鲜血,泼向阿披实总理的办事处、官邸和执政党总部。“血溅总理府”后不久的4月3日,红衫军再次集会,占领曼谷商业中心拉查巴颂路口,控制了重要的金融中心。而自2013年下半年爆发的此次街头政治的主角则换成了黄衫军,激烈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当年红衫军所为。总理英拉宣布解散国会,提前大选,但大选结果不如反对派所意,继续示威抗议,警察清场,局势混乱到难以和解。
虽然说民众的抗议集会是合法的,但民众民主思想并不成熟,没有底线的攻击,导致政府无法正常运作,只会使问题、分歧更难以得到解决,造成社会的混乱,也使军人干政有出师之名。军人执掌政权,民选政府形同虚设,虽然枪杆子之下换来貌似和平的喘息,但实质上泰国已经又一次走上了与民主相悖的道路。
其次是缺乏秩序,这是对法治不够敬畏和遵守的表现。有人曾形容,民主是一种游戏规则,它以得票的多寡决定政权的归属,既然各方决定参与这个游戏,那就意味着他们愿意接受游戏的任何结果。
民主需要法治护航,但在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泰国历史,每一个新政府上台,首先就在宪法上做文章,成为在位者保证其影响力和合法性的不二法门,短短几十年已经存在过18部宪法。宪法如儿戏,更像是执政党手中的玩物。
泰王曾说,宪政只是舶来的基于民主的书面语,不适合泰国独特的政治文化。而军队一心效忠泰王,也不是法律的忠实遵守者。反对派如果足够遵守宪法,就不会随意打破民主的游戏规则。然而真正的民主,其价值诉求应该体现在制度和程序上,且由依据民主价值为核心的法制为保障。没有一部抛弃一党私利“天下为公”的宪法,又没有对法律的足够敬畏,就难以保障对秩序的遵守,不但不能裨益民众,而且也会使社会陷入没完没了的内耗。既不遵守法律又不尊重原来约定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民主,怎么玩下去?不管诉求如何合理,也应当遵守民主的程序。因为民主程序可以通过减缓巨变的震荡,避免更大的灾难。
此外,泰式民主中急需的还有妥协的态度。泰国社会一直存在的城乡之间、上层与下层之间、精英与草根之间的裂痕。民选政府在选举过程中获得了基层选民的支持,在执政过程中却忽视精英阶层的利益需求,得不到上层人士的认可。而代表精英阶层利益的反对党无法通过宪法和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转而通过街头集体游行示威甚至流血冲突等激进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在美国作家凯瑟琳·德林克·鲍恩《民主的奇迹》中美国五十五位各州利益的代表在127天的时间里为争取各自的最大利益起先不停论辩、威胁、抗议,最终在最后的几天在各种势力妥协之下才缔造了一部成文的美国宪法,最终成就了“民主的奇迹”。所以, 没有妥协的姿态,就难有和解的努力。没有民主的妥协,就难有政治的和解。
泰国红黄两派宁愿鱼死网破,也不愿以对话来争取更好的解决途径,更没有学会以妥协、折衷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意见分歧。这样的民主政治格外脆弱。其结果也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泰国的政局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亚洲民主化进程的艰难与不足。近年以民主为豪的台湾和香港也出现了源于政治的躁动。台湾学生“反服贸”,在短期内纠集了30多万人占领台立法院、行政院的风波,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快,对执政党造成的压力之大,让不少人有“台湾民主恐将‘泰国化’”的担忧。香港以占领中环来表达希望普选一步到位的诉求,行事风格也仿佛看到泰式街头政治的影子。
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英法美可视为当今民主政体的表率,它们经验告诉世界:因为拥有强大的纠错机制和社会协商机制,民主体制下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往往会很快时间内得予化解,而不会像独裁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一样,或者制度瞬间瓦解,或者走向更极端独裁专制。
而这些都需要民众和党派有理性的民主意识,维护民主的秩序,遵守民主的游戏规则,尊重立法的权威。因为无论诉求的主张是多么正当正义,如果以破坏规则秩序枉顾法律来达到目的,以不民主的方式来追求民主,只会走到它的另一面——暴力、独裁、专制。是向前一步海阔天空,还是向后倒退作茧自缚,泰国、台湾、香港都需举步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