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Exploring the World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567

房产观澜续 (2)

$
0
0

author:海边的老王

房地产业的选择

我从人口城镇和农村的数量收入等等方面看了一下房地产业,也和一个同事交流了对房地产的看法,我们感觉不太能在房地产业的中国市场,能做一些什么咨询,或许帮助他们到欧美投资会是个方向。

因此我不再寻求在房地产业的国内市场开拓咨询业,这里给大家一些我个人的看法,房地产业后面的选择是怎么样的。

前面9篇叙述了我对房地产业的综合分析,我这里说一下我个人的观感。

很多房地产公司在转移到三四线城市吃了药,然后再选择刚需领域再次吃药。对于房地产投资来说,最重要的只有一个词语:位置。

也就是说中国房地产投资的核心在北上广,包括杭州、深圳等地都算一线城市;各省的核心是省城和港口城市;地县级市的核心在当地的经济商业中心。

另一方面,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型的市场,很多房地产公司都是基于本土的,原因不外乎人情,因为在当地有千丝万缕的人脉关系,政商关系比较通达;其次是大型 地产公司,可以纵横四海。但是大型地产公司重心在开始的时候,都是放在核心城市;二三四线城市都是本地房产业耕耘。

发展中段开始,大型地产公司开始渗透到二三三线城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到后期一些地产公司想要转战三四线城市时,已经是大错特错,因为当地购买力已经被开发殆尽。

此时由于人口随着产业集聚和城市化进程,财富向大城市聚集,有实力的公司应该继续拓展核心城市市场才对。所以,我看到前两年大型地产公司向下面发展时,曾写文章说:三四线市场已经不行了,核心城市才会继续涨。不幸而言中。

而对于核心城市,主要是因为政策的导向问题,很多地产公司开发刚需市场,抢到第一的都算是赌对了。13年最后猛烈的购买都是刚需。

但之后进场抢刚需市场都是错误的。

我在研究人口收入数据时,发现底层的购买力都被透支了,城市的底层购买力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农民工进城十几年积累的财富都在家乡县里的房子上,即使将来放开户籍也不会带来很强的购买力。

只有一个市场是未来的趋势,那就是改善性和舒适性居住需求。

    这十年的房地产黄金年代,已经让许多城市的自住率超过70%,剩下的底层购买只能依赖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了。但是早期许多基于自身购买力,而购买了80-100平米的中产阶级,他们的购买力正在提升。所以,对于这批人的购买力,被中国的限购政策压制了。

我写过很多文章抨击中国经济架构的失衡,货币资源的错配导致中国实体经济缺血,房地产绑架中国,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房地产业不是经济的核心之一,也绝不意味着限购是一个可以持续保持的好政策。

    限购的确可以限制资本外流,许 多沉淀在里面的流动性不会在人民币持续高位的时刻,套现出国,从而导致中国经济被掏空。但是随着货币汇率和利率的改革,进入自由浮动,人民币如果能够做到 动态平衡,且货币政策能够以另外的安全资产替代房地产,央行能够以国债、slo、逆回购等等货币政策调配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时候,限购就应该取消。

非市场化的政策只能短时期内起作用,长期无益于市场本身的运行,甚至有害。

房地产业的泡沫化不是房地产本身的问题,还是货币政策和经济架构的问题所在,或者说是政治架构的问题所在,最重要解决是要依靠经济架构和货币政策改革。

不过,形势比人强,经济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状态,或许也会迫使庙堂做短期回到过去的策略。

那么,假如房地产业在后面的十年内持续下滑,不管是房地产业本身,还是房地产不同的产品,都会分化。很多房地产业会破产,这对有现金储备的是好事;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房地产产品会走势不同。在一个大趋势下走熊市,但不同区域的不同产品线会走势不一样。

这中间,改善性住宅,是重要的市场。有购买力的刚需甚至可以从改善性住宅替代的二手房市场获得房源。这部分需求,在全国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核心城市,还是省城地市。

—————————————————————————————

核心地带是不跌的吗?

我们常讨论房地产的三要素是:地段、地段、地段。

于是我们把学区房和市中心的核心地带列入抗跌的区域,但实际上有很多人是把这些地段列入不跌的概念。

然而在去年房价暴涨的数据里,核心地带上涨趋缓,以上海为例,中外环才是突飞猛涨的区域。从全国市场来看,三四线城市跌,一线城市涨。细节是三四线城市的乡镇价格涨,一线城市的环外涨。

根据社科院的数据,可以判断人们的收入比,去年在中外环买房子的,大部分都是以全家人身价全力以赴的刚需,乡镇买房的都是在县市没有买房的农民刚需。

但是县市都在下跌,一线城市的核心地带涨幅趋缓。

在二季度呈现的,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环外下跌,核心地带滞涨,成交量下降。

我也几乎没有分析内在的逻辑,只是从反腐和富人资本出逃的角度来分析,说核心地带的很多业主已经转移资金到欧美,不再购买,炒房者也不介入。昨天和朋友饭局,聊起中考,其中一个参加中考孩子的父亲谈论选择学校的细节,我恍然大悟。

以上海为例,核心地带原来有六七个名校,现在已经实际排名滑落,原因在于生源缺乏。今年外围可能有一两万生源,核心只有二千多生源。以致于要向外围学校求 援,孩子的父亲就被班主任要求直升核心某个重点学校,但并没有答应。核心地带的学校随着生源的不够丰富,进而降低要求,就开始形成恶性循环。你可以想像父 母们对学区的精通和无所不知,只依靠口口相传,已经把全市所有学校排出个清晰的队伍来。

而市区生源的减少,则原因在于很多购房者仅仅是做资产配置,另一个原因是有能力在市区买房的人,都把子女送去了国外。

所以,市中心抗跌的因素只剩下土地稀缺和医疗便利。

但随着人口的变化,医院未来也会面临患者资源流失的危险,目前由于人们对名医名院的追逐,郊区的甚至也会跑去市中心看病,没有问题。

从这些方面来说,未来真正属于富人的资本正在全球布局,环外刚需衰减,核心地带不跌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环外下跌是必然的。

回到上一篇文章,我提及改善型类型才是以后地产公司发展的方向,很多人不解,说很多中产已经拥有了多套房子。

首先能够拥有多套房子的,在市区拥有的,绝大多数已经不属于中产;在郊区拥有的,他们有替代这些房源向市区迁移的可能。

真正的需求在于学区房,而目前在上海发生的变化,是好的学校正迅速转变为原来非主流社区的地段,拥有庞大中产市民人口的杨浦、浦东、松江、普陀、宝山的部分地区等地。

我相信在其他一线城市也存在这种现象。对于开发商来说,如果你准备以此基业长青的发展下去,可以考虑的区域是学区房和生源集中的区域,有野心和实力的,可以投资民营学校,集中好的师资来自己打造学区。

对于私人投资者,选择则非常简单:寻找中产市民集中,且年龄段拥有学龄儿童少年的学区房投资。但避开核心地带,记住,那里的富人孩子都不在当地,而他们的购买力又去了海外。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56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