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朱迅垚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所谓“人均万元税负”是怎么得来的呢?计算并不复杂,2013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达到12.9万亿元,被13亿人口一平均,便可得出这一结论。对于一般民众来说,虽然是被平均,但这个数字还是让部分民众找到吐槽点,想想,每个人每年要交一万元的税,好像是很高。
针 对此,有学者认为,这只是因为税负这一专业名称带来的误解。“人均万元税负”如果换一个“人均财政收入”的说法,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误解。的确,人均税负 可不就是人均财政收入吗?如果名词互换一下,人们不仅不会觉得自己承担了税收重担,甚至还会觉得我们的人均财力太小了。按照国际可比口径计算,2011年 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28美元,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只相 当于这些国家的1/10左右。
看到这里大家会迷糊,那么,我们目前的税负到底高不高呢?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税收的经济学本质。在经 济上,税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一个社会有公共需求。税收用来支付公共需求,来源则是社会的基本主体——企业和个人。企业和个人靠什么支付呢,当然不是他们饿 着肚子还要交税,而是他们进行物质生产的产品剩余。一个社会的税收就是企业和个人所交的用来支付公共需求的产品剩余。这里就有一个平衡点,就是这个产品剩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最适合。如果一个社会税收过多,就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和个人的基本收入以及再生产需要的投入,而一个社会税收过低,会让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合适税负,应该能够实现两者的平衡。
民众为什么立刻对万元税负有强烈的呼应,是因为他们不会像学者那样去比较国外的税负,他们只会跟自己的收入相比较。根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为26955元和8896元。与这一收入水平相比,有人喊万元税负过高并不奇怪。很 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税负相对过重也有比较切身的体会。但我们同样要注意的是,在经济需要税收刺激的同时,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这让政府面临着扩充财源的压力。公共需求最明显的领域是社会保障。政府正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大幅增加医疗、教育、养老及其他社会公共福 利支出。中国现有13亿人参加医保,8亿人参加养老保险,如果再考虑由“保障全覆盖”到“保障质量的全面提高”,没有税收收入的保障很难行得通。此外,现有的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债务合计有将近30万亿元,这是悬在各地方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要想尽快偿债,仍然必须仰赖税收,否则政府债务违约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税收这一块提出要“稳定税负”。所谓稳定,就是维持现有宏观税负不变,不增也不减。从我国未来面临的实际情况来说,这一说法大致是目前各界关于税负认识的公约数。
马红漫专栏:探寻税费杠杆的合理支点
南方都市报
近期有学者称中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在舆论界引发波澜,更有网友感叹“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对此,相关专家解释所谓“人均万元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中国远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
中 国的税负水平到底高不高?由于各项统计数据源于不同的统计方法、分析视角和研究口径,最终结论很难统一,但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部门却是一个普遍认同的观 点。而实际上,近年来企业实体对税收负担问题也颇为敏感,税负压力偏高的结果就是挫伤社会资本投资实体领域的热情、加剧企业避税冲动、抑制微观经济体活 力,进而影响到产业结构优化与终端消费释放。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为企业减税让利、放水养鱼的税制结构调整正处于加速之中。继2011年 11月1日大幅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 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2012年中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的推进,企业税负环境获得了进一步改善。然而实践表 明,囿于一些技术造作、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包括营改增等税制改革难免引发个别企业税负不降反升的矛盾,需要相关部门做出及时改进。
更 为关键的是,在决策层频频为企业税收减负的同时,以行政性收费为代表的隐性负担却未得到实质性触动,难免蚕食税改绩效。目前,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除了要 履行纳税义务外,还要承担社会保险费用及环境评价、产品质量评价等行政事业收费,而后者则因未被纳入到统一的预算管理框架下而难以得到严格监管,以至于政 出多门、品类繁多的行政收费与罚款让企业不堪重负。据全国工商联粗略统计,目前向中小企业征收行政性收费的部门有18个,收费项目达69个大类,负担较 重。未来只有通过系统性的“费改税”革新,才可能有效治理当前行政收费乱象。
追根溯源,导致企业难以“轻装前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资源配 置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正是由于许多核心资源掌控在政府部门手中,客观上提高了行政话语权的地位,才会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相关工作的外部约束相对弱化、行 政服务意识滞后。只有切实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有形之手对市场的干预力度,解决好垄断部门准入“玻璃门”等问题,才可能真正为民间资本卸下捆缚绳 索,盘活微观实体资源。在这一政策指导思路下,中国税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在总量上酌情减税,更要积极对税制结构予以优化,兼顾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税 收负担的公平性问题。此外,对于税收使用流向路径也应当给予明示,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规避重蹈此前重项目投资、轻民生反哺等短视行为的覆辙。
其 实,财政税收与经济活力之间并非是静态的“零和游戏”,两者之间更多的是相互依存、寻求共赢的关系。若税费体制设计合理,能为企业腾挪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 间,随着企业留存收益增加、投资扩张能力提高、创富能力彰显,社会失业率将会降低、民众收入与消费水平也会水涨创高。届时,财政收入总规模将会因“民富” 而增加,在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间形成良性互动。由此可见,当下与其为中国税负水平高低争执定调,不如呼吁相关部门俯身聆听经济实体的切身感受,积极探寻 税费杠杆的合理支点。 (马红漫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人均万元税负”误读背后的焦虑
中国青年报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人民日报》2月18日)
“人均万元税负”其实是概念误读。它并不等同于每个公民年缴税额,而是“人均宏观税负”,跟“人均财政收入”是一码事。事实上,“九成以上的税收来自企业缴纳”。按理说,此事应到此为止,但民间聚集的“税感焦虑”并不会就此平息。
众 所周知,税收至今没能实现“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的善意——中国百姓承担了太多的税收负担:一方面,目前的个税起征点依旧偏低,工薪阶层成了缴税 主体;另一方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得缴税,面对油价、房价、水电物价的上涨,作为消费者哪怕不具直接纳税的义务,也并不妨碍其被税负“牵着走”。正如西 方谚语所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
税负焦虑始于税收结构不合理所产生的税收负担。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税制结构不断 简化,但并未趋于合理,这必然影响程序公正和结果公平。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收入比是7比3,意即中低收入群体承担了70%的税 负。这与欧洲国家间接税比重在35%以下刚好颠倒。若不消除诸如间接税中的结构性问题,势必会抵消财政(税收)惠民红利,弱化税收杠杆调解收入差距、完善 二次分配的社会功能,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马太效应和“靠穷人缴税”的悖论,从而加剧百姓的“税负焦虑”和“民生痛感”。
“人均万元 税负”的误解虽能澄清,但其背后的“税负焦虑”不可轻描淡写。这透露着公民税权意识苏醒的信号,亦呼吁税制改革甩开膀子、重新洗牌、科学设计,逐步提高直 接税比重、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机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制。惟其如此,才能驶向制度公平,藏富于民,消除税负焦虑。(刘健)
“人均万元税负”高了还是低了
中国青年报
日 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 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人均万元税负,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样的水平 是高还是低?(2月18日《人民日报》)
人均万元税负,这样的标准是高还是低?笔者以为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首先,据中国社科院统计,这12.9万亿元税收中,仅有5.8%来自个人所得税,剩下的90%多都是企业缴纳的。以5.8%的比例来看,即使人均万元税负,摊到每个人头上的个税还不到600元。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些企业所缴纳的税费,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税收流转进入价格,变成了每个人不知不觉中缴纳的间接税。虽然是间接的,但只要我们消费,就要结结实实地扛下这沉重的税负。这样看税负是沉重的。
不过,单纯看税负的数字没有太大意义。税负重不重还要看税负与人均GDP的比值。2013年全国GDP总值超过59万亿元,人均GDP约为4万多元,税负与人均GDP的比值低于25%。这个标准不但低于发达国家41.8%的平均值,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4%的平均值。
但不高不意味着合理。因为一多半工业化国家奉行“福利国家”政策,即高税负,同时也实行高福利政策。可见税负是否存在痛感,还要参考民众从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受益多少。也就是说,比税负高低与税负轻重更重要的是,民众是否从政府税收中普遍受益。
高 福利国家税负也较高,但公众抱怨却少,主要是因为财政收入大多用于改善民生。如果全民高税负带来了全民高福利,公众也能坦然接受。对比之下,就可以发现, 我国的税收虽然不是世界上最高,但在用于民生开支方面却比较落后。民众缴了税,却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由此滋生了税负痛感。
当然,近几年,国家在减轻民众税负痛感上并非无所作为,尤其是在提高个税起征点后,财政部又提高了企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但问题是,即便如此,民众的“税感焦虑”并未减轻,关键还在于公众没有看到税收带来的实际利益。
而让民众看到这点,很重要的一点是财政支出是否建立了有效拨付机制并接受纳税人监督。当监督完善时,每一个人都能知道,政府从百姓身上征收的税收是如何花的,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一来,人们的痛感会降低很多。(钱兆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