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贴一张很蛋疼的表格:
a列为年份,b列出生人口 c列为当年进入育龄门槛的人口 d列结婚登记数 e列结婚登记人数(d*2)
我突然得干一点别的事,回来待会儿再把字码了,
大家可以先观察一下这张表…………
开始码字……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什么?计划生育又是啥时候开始的?
有人认为是1980年开始的,错,实际上计划生育早就开始了……1980年那个叫一胎化政策
许多人又认为马寅初是代表一胎化政策的,依然不是……马寅初的理论核心就是一个:中国必须用行政手法将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为什么要用行政手法呢?应该说人口是由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以前在极端的小农经济下,人口受粮食布匹的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宋以后棉布逐渐在中国普及,中国人则发明了一种很好用的织机,这种 织机有个特点就是在单独操作下依然可以保证可观的产量,由是天朝彻底进入了最彻底的自然经济状态,通过不断的精耕细作,老公努力种粮食,老婆没日夜的操作 织机,就可以养活更多的子女。在完全自己自足的条件下,没有产品市场、社会分工下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制约,大家就会尽量多的生育。比如清中期,税负相对较 轻,玉米薯类大面积普及,人口便产生难以控制的可怕大爆发。极端小农环境下的人口增长你们看看印度就明白了,(简直就是活化石)。
同样,在计划经济下同样缺乏劳动力和就业市场对生育和抚养成本的制约。换而言之,在计划经济下社会分工是由政府掌控的,因此相应的,政府也“有责任”用政治手段作为替代品,发挥这种制约作用。
明白了吧?马校长从来不会要求中国人搞什么“只生一个好”,他只是要求国家保证正常的出生率而已
中国的基本国策是计划生育,与计划生育更加接近的概念是“一个不少两个刚好”(正常的出生率),而绝不是什么“只生一个好”
那么天朝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开始玩一胎化了呢??
这就要翻回头看看上面贴的那张表了…………
我们来看看这张表里的一些特点,大家应该发现了,各年育龄人口和婚姻登记数量有差值,登记人口远小于育龄人口。育龄人口只能作为参考,产生偏差是正 常的,谁也不能规定20岁或者22岁必须结婚,但是我将1983年后的育龄人口和登记人口分别加总后,依然有相当巨大的差值(差值达到一亿三之多),我的 结论是这两组数据存在极大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等等问题,造成结婚登记人数要远小于实际值。但是吊诡的事情来了,看看我标红的那几个格子,在1979和 1980年,二者的数值竟然是接近的。而1981年居然发生了登记数量是育龄人口两倍这种怪事,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就是一胎化事件的关键!!
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知青下乡达到高潮。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你的父母,你在农村会采取何样的婚配策略呢?没错,不管打炮不打炮,但打死我也不嫁人!打死我也不娶妻,一定要严防死守从而等着政策,回到城市里!
本论坛1979年生人至1984年居多,你们的父母一定有相当一部分由此而不得不晚婚,随着回城政策逐渐落实,多年积压下的剩男剩女们开始扎堆的婚 配。我标红那个1981年登记的男男女女们,他们的子女是谁呢?是的……正是1982年和1983年出生的那堆(悲催的)“跨世纪一代”
79-84年生人有一个和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那就是因为造成婚育数量爆发的原因是知青返城,因此这些孩子中城市出生者的比例极为庞大,这当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你们想想,天朝就业压力开始突然加大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没错大约就是79年生人之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自然会产生恐慌,首先就是教育投资问题怎么办?哪来那么多儿科大夫?这种扎堆婚配形成的恶果如何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遏制呢? 那就是忽然劈面而来的“只生一个好”。如果79年-84年的夫妇们每人生了两个孩子,天晓得会发生啥狗血的结果……别忘了,在1982年的天朝依然是计划 经济,而中国夫妇对于生育的认识依然维持着从前的惯性
一定要记住:计划生育和一胎化是两个概念,如果计划生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那么一胎化就是“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严打可以瞬间叫停,一胎化可不可以在试行几年把难关过后结束呢?
不行……因为只有试行以后才会发现——“一胎化政策”是个贼船。至于为什么晚上再讲………………
继续~~~
让我们从本帖的一个回复说起,这位朋友的说法引用如下:“作为83年的我,晚点结婚生子,帮我的小孩避开天朝第三个婴儿潮,也算是帮小孩做个好事吧?”
这个提法说明,这位朋友对婴儿潮这个词的理解有些许误解。让我们回到上面的表格,观察一下单元格“1982-c”中的数字。这数字是1983年达到育龄的人数,也就是1963年的出生人口。这个格子非常可怕,体现出一种爆发式的观感,事实上这就是所谓的“婴儿潮”了。
1963年的婴儿潮与前面提到的79-83婴儿潮最直观的不同就是其一为各年龄已婚的夫妇在这一时点开始生育,形成婴儿潮。另一个则为多个年龄的男 女集中开始婚配,从而造成一两年的城市大规模婴儿潮。但实质上二者都是同样道理——由于各种不同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多个年龄的父母以延后生育的方法集中 抉择某一时期进行生育行为。(另外婴儿潮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社会观念上形成传导作用,比如人们在生活中发觉身边的人集中生育甚至第二次生育,那么其 他夫妇在稍后几个年度往往也会产生生育欲望。)事实上,中国的计划生育节制生育理论被政府开始考虑,正是从63婴儿潮后的刘少奇政府开始的。
关于婴儿潮可以多举几个例子:
如康熙年间出现过三藩之乱后以及在某几次荒年之后的婴儿潮。
1945年,美国不同年龄青年组成的千万以上军事动员人口骤然回归社会,形成了集中生育的高潮
日本、欧洲战争中后期的灾难抑制了生育欲望,从而在战后集中爆发,构成了日本的婴儿潮
2008年之前,部分中国夫妇将生育行为拖后,从而为了生育“奥运宝宝”,而制造了极小范围的所谓“08婴儿潮”(当然,由于奥运宝宝现象作用极为有限,因而在 表格中体现不明显,也不可能产生后续传导作用。反而是集中登记结婚数量更加引人注目)
因此所谓婴儿潮反而是一种育龄夫妇将主观生育时间抉择拖后至某一时点造成的,而不是某两年的个体夫妇忽然产生连续生育的欲望。因为人类社会具有大约 4年的生育缓冲期现象,与农场催生小猪是截然不同的。出现婴儿潮事件通常作为社会活力迸发的象征,但原本连续性的人口集中于一个时期产生,他们会集中爆发 式的走入社会,实际上却为并不遥远的将来造成隐患。一战后婴儿潮中出生孩子们的命运,是二十年后被二战吞噬。二战后的美国婴儿潮推动了六十年代末伟大的左 翼反权威运动。日本的婴儿潮则恰好是经济低迷及少子化时代的前传甚至序幕。
因此,索菲亚骑士网友想要规避婴儿潮的延后生育行为,反而有可能坠入婴儿潮的陷阱(还有多少人会恰好选择你拖延生育后所选择的生育时点?),要淡定啊……
上面罗里吧嗦说的这些,其实不外想强调生育并非过村无店的高考。换而言之,通过行政命令压下的生育欲望,会不会就此消失呢?当然你可以再拖后几年,等待“老三届更年期”,这无疑是个笑话,因为生育欲望是动态持续产生的,持续一胎化同样用持续性来压制。
如果政府在80年代末骤然结束一胎化政策,存在爆发婴儿潮的可能,一旦此后果被人们发现,形成社会反响,那么至少在短期内会形成“计划生育以失败告 终”的社会判断,这种可能性无疑是令政府极为恐惧的政治后果。更甚者,如果由于政府政策导致婴儿潮集中生育现象在十二年之内连续出现两次,那将是一个不可 承受之痛。
为了消灭婴儿潮,政府进行了一胎化,而一胎化却无意间形成了婴儿潮的温床。二者组成了相生相克的悖论陷阱
只有自行消失的生育欲望才是消失的欲望,而非延续者。表格告诉我们,中国出生率(尤其是城市中)的崩溃,产生于育龄夫妇们最终确信政府将决心逐步退 出公共服务领域,以及社会分工结构的正式形成。但以上所述的悖论陷阱致使政府难以鼓足勇气,即时进行判断。因而直到2006年以后才在学术范围内重新讨论 由“一胎化”回归“计划生育”的初衷,人们选择的这个突破口实质上利用了多年前在僵化体质下形成的作品————即一胎化坚定拥护者华国锋、陈慕华、X云等 领导人测算的30年期。
最后说点狗血的结语吧:
我们的父母一辈中形成了两类人:下乡党和留城党。下乡党们度过了悲惨的农村时代,是不幸者。分到工厂中的留城党们成为幸福者。然而当下乡党们回城后,经过 游手好闲的日子却开始了新时代的活法,逐渐成为幸运者。留城党们经过了短暂的幸福后于国企改革期间被清洗,反再次成为不幸者。然而,早婚早育的留城党们却 养育了就业前景相对优越的70年代生人,从而在逆境中平稳渡过了中年危机。下乡党们却又“不幸”养育出婴儿潮和“跨世纪一代”
在潮起潮落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狗版撩菜,安得仙人跳?要想养育幸福的下一代,需要的是冷静和淡定的处世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