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事比孩子找不到学校更令人沮丧。随着近几年香港学额竞争加剧,完全可以理解家长为何感觉无助。教育本为公民基本权利,但如今已日益难以保障。随着大批「双非」儿童涌入,香港社会的紧张气氛进一步加剧。有些幸运的家长说,获分派学额就好比中彩票,这绝非开玩笑。
最新传来的坏消息是,由于跨境儿童带来的学额竞争日益加大,令北区学童入读本区小学的机会降低。根据全港小学派位数据,52500名申请人中,只有42%获分配学额,成功率创16年来新低。
但只向本地儿童分配学额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港人怎么想,按照《基本法》和终审法院2001年的裁决结果,已有约17万「双非」儿童因在港出生而获得 居港权。这些儿童与其他在港出生的孩子一样,同样享有在香港就学的权利,但他们却往往被错误地打上「非本港居民」的标签。香港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而应 该尽量满足他们在香港内外的需求。
中港两地当局采取了一些非传统的解决方式,缓解学额短缺问题,这点值得赞许。两地政府突破性地签署一项协议,容许跨境儿童入读七间以香港模式运营的内地学校。这些儿童将来可以选择升读香港中学。这是解决问题的正确一步。
不过,如今每天有大约1.6万学生从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学。深圳提供的这1000多个学额只是杯水车薪。此外,儿童入学还取决于家长的喜好。一些家长 已表示希望子女到香港就学,以便早日融入香港社会。而且,由于深圳学校并不提供补贴,因此与香港学校相比收费更高,吸引力较逊。
港府已禁止「双非」孕妇来港产子,但未来几年预计儿童教育需求仍将增长。两地政府应扩大可供「双非」儿童入读的内地学校规模,并削减此类学校学费,提高学校吸引力,同时探讨其他可行办法。
